我:你怎么老是不冲马桶?
孩子:我没有,我也就有一两次这样。
先生:你的电话就没有打通的时候。
我:哪有,就那么一两次,因为静音没听到。
我:你怎么老是有事?
同事:谁说的,就那一两次而已。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情况是不是经常听到。
这就是《非暴力沟通》里所提到的不区分观察和评论,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
不要把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
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
这是我在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书中读到的话。
就是说我们平时看到某些事情或者现象,心里就会给出一些意见或者评论。
如果你把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听者就会倾向于听到对他的批评或者指责,这样的情况下,会让听者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反驳我们。
当然评论有正面的,有负面情绪,有积极的,有消极的影响,有好的,有坏的。好的评论就不说了,大家都喜欢听,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促进大家继续努力。而消极的,不好的,带有批判,指责的语言就会让人产生负面情绪,让人产生逆反心理。这些情况可能就是因为我们把观察结果和评论混为一谈,我们没有把观察结果和评论区别开,或者我们压根不知道什么是观察,什么是评论。
像我先生说我的电话总是打不通,这种情况我听了以后,心里面很自然的就产生不喜的情绪在里面。
像这样的评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对家人,对朋友,对同事等等
如何区分观察和评论
书中提到“经常”和“很少”这样的词语可能会混淆观察和评论。
书中提到:”“总是”、“从不”等词语在句子中表达的是评论。
例如,你上课总是说话。
就是说如果我们的表达言过其实,别人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作出友善的回应。
“每次”“曾”等词语在以下句子中表达的是观察结果。
所谓观察结果就是就事论事,说出所看到事情的经过,不要下评论,评论是一种总结,它显示的是以偏概全,不能具体表达发生的事情。
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而不是以偏概全的下评论。
如何说出观察结果,而不是直接评论
对孩子说:今天你没有冲马桶,代替“你总是不冲马桶”。
这样孩子的心里就会说:哦,我下次记得冲。
先生说:你的电话就没有打通过,代替“你的电话没有打通,是不是静音了,还是别的原因”
我:我静音了,没有听到。
说话的方式变了,就会出现不一样的感觉和效果。
非暴力沟通是它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
这个结果就是对事情的真相的具体解说,不是以偏概全的进行批评,指责。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因为缺少这样的沟通方式,或者说表达方式,因此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麻烦,甚至是矛盾。
如果理解了观察和评论的含义或者内涵,它会让我们的表达更清晰,更准确,更柔和,同时对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有非常重要的的促进作用,会是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协调,融洽,亲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