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城东门外有一小片人工种植的桃林,掩映在灌木丛中。每年春天桃花盛开的时候,总有许多女人相约去观赏桃花,我去年去过一次,今年又去了一次,发现男人很少去。看桃花似乎是女人的专利,我经常在朋友圈看到一些女性朋友晒出照片,她们手扶花枝,脸庞依偎,或特写,或全景,尽显妩媚。确实,女人比男人更能理解人面桃花的含义。
这里的桃花少数浅白,多数粉红。桃树枝干扶疏,果枝结蕾开花。粉红的桃花有点像缩小版的玫瑰花,热烈娇艳,充满诱惑,像无法拒绝的爱情。我想起一位朋友,早年相亲,姑娘肤白貌美,朋友不加思索就同意了,娶过来才发现每年桃花盛开的时候,妻子都要发疯一回,原来妻子是个神经病人。许多人都为朋友叹息,朋友忠厚老实,勇于承担责任,儿子出生以后,经过多年调理,妻子竟渐渐好了,他们的聪明儿子后来考上了名牌大学。
春天万物生长,春情勃发,不可抑制的爱情就像桃花那样灿烂美好,人们又害怕又向往,有人愿意为之赴汤蹈火,因此孔子要求人们发乎情,止乎礼。朱熹更进一步说,存天理灭人欲。在道德与人性之间没有选择余地。西方国家宽容,比较尊重生命本能,没有那么多桎梏。我们国家在强调道德规范的同时也在多年前废除了通奸罪,说明社会进步了。桃花象征着爱的渴望,是情感的肉欲表达,桃花运这个词,似褒义又像贬义,恰好反映了人们的矛盾心情。
千百年来,历代文人描写桃花的诗文很多,桃花被赋予多种含义。我读过的许多桃花诗文过眼即忘,只记得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李白的《赠汪伦》、催护的《题城南庄》,其他的都还给老师了。我一直认为陶渊明所描述的桃花源是真有其事,文章结尾说:“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有人说武陵渔人的原型是陶渊明自己,刘子骥确有其人,是陶渊明的一个远房亲戚,他们经常结伴游山玩水,发现了桃花源古村落,为了“不与外人道。”陶渊明故意在文中隐去了自己,以渔人代替。陶渊明希望有一个远离战乱,没有压迫,人人幸福的桃花源理想社会。陶渊明的理想被后世文人多次解读,桃花,在陶渊明笔下完全与欲望无关,那片桃花盛开的地方是陶渊明的理想高地。
李白《赠汪伦》是描写友情的名篇,在我看来,桃花意象是偶然入诗,正好水潭以桃花命名,与桃花本身的属性和象征没有半毛钱关系,如果有人说桃花象征友谊,那是大错特错的。多数人可能和我一样,印象最深刻的是催护的《题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一首即景诗,一千多年前的文字,比现在的许多诗更加明白易懂,而且短短四句连用两个人面两个桃花而不犯忌,说明灵感是写好诗的首要条件。催护诗作背后的爱情故事委婉凄美,百度一下就知道。我以为这是描写一见钟情最好的诗作,姑娘像桃花一样美丽,爱情像桃花一样热烈,两情相悦,和春天一起成长,多么令人羡慕啊!我始终认为一见钟情是人间最美好的爱情,男女双方来电,情商最大化,智商降为零。用家乡话说,婚头一浮,目睭反雾。他们忽略金钱名誉,没有国王乞丐之分,尽情品尝爱情的甜蜜,即使让生命烧成灰烬也在所不惜,从而酿成了爱情悲剧。古往今来,伟大的爱情都是一见钟情,这是产生艺术经典的温床,比如《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比如《罗密哦与朱丽叶》《魂断蓝桥》,不胜枚举。
美好的爱情短暂而刻骨,就像笑在春风里的桃花,明媚鲜妍能几时?因此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多数选择婚姻,讲究门当户对,攀比财富地位,期望百年好合。他们的爱情缺乏炽热温度,他们的婚姻充满利弊权衡,平平淡淡虽然是真的,却是无趣的人生。爱情没有道理可言,婚姻是一种选择,说到底,合适就是好的!
陈旭山
2017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