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小男孩捡到一个蝴蝶的茧。他在科学课上听说这个茧很快会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
于是把这个茧带回家,等待见证奇迹的时刻。
一天,茧的皮破了一个小口。
小男孩怀着激动的心情,仔细观察蝴蝶宝宝吃力的挣扎。
那个藏在茧里的小家伙用力折腾了半天,还是没有能够钻出来。
又过了许久,它好像已经拼尽了全力,突然不动了,可能是需要休息一会儿。
小男孩有点着急,帮它把茧的小口撕开了一点,一个胖乎乎的蝴蝶宝宝终于出来了。
可是,它并没有像小男孩想象中那样翩翩起舞,臃肿的身体显得十分笨重,只见它颤颤巍巍地抖动着一对嫩小无力的翅膀,无论怎样努力都没能飞起来。
小男孩怀着沮丧的心情,注视着那对萎缩的翅膀和一个肿胀的身体在哆嗦地蠕动,直到慢慢死去。
殊不知,正是小男孩的热心帮忙断送了蝴蝶的生命。
故事非常简短,启示却丰富而深刻。世间万物都有其运行的规律,大自然这个造物主设计的每一步都有其存在的意义。蝴蝶宝宝在茧里苦苦的挣扎,是为了积蓄力量,练就轻盈的身体和强健的翅膀,当它凭借自己的力量获得自由的那一刻,才真正具备破茧成蝶、展翅飞翔的实力。
诸如此类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01 成长的过程伴随着疼痛
当前,育儿问题备受关注。养育孩子与蝴蝶破茧的过程何其相似,父母如果不能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培养其责任担当,孩子长大后必然缺乏承受生命之重的能力,孩子从小如果缺少试错和磨砺的机会,长大后必定难以扛住失败和挫折的打击。
父母应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成长的过程伴随着疼痛,疼痛是成长的一部分。
故事中那个小男孩给予小蝴蝶不当的关爱,或许可以让小蝴蝶在挣扎中少用一些力气,少一些痛苦,但是给蝴蝶留下的是臃肿的身体和皱巴的翅膀,导致无法展翅飞翔,最终走向死亡。父母给予孩子过分的宠爱,可能会让孩子得到暂时的顺利和满足,却少了一些经历和历练,少了一些失败和失误,从长远来看,过分的宠爱就变成了十足的伤害。
大家或许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就是现在的孩子是打不得、碰不得,也骂不得、说不得,平时脾气见长,心理素质较弱。
对比来看,几十年前,物资缺乏,供应短缺,父母管教孩子没有太多耐心和方法,简单粗暴就是王道,效果却显而易见,大多孩子能够三观端正、心理健康、成长成才。如今,物资极大丰富,家长给予太多,事事代劳,娇惯成性,孩子便心安理得,没有规矩,不懂感恩,整天过着富二代的生活,长成中国式巨婴。这种反差值得我们深思!
该经历的风雨和磨砺,不能缺席。铁需磨,钢要锻,树苗不经风吹日晒难成材。只有亲身经历吃苦、受挫, 才能自立、自强,长大后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02 吃读书之苦是成长的一部分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对于读书这件事,还是要正视苦读、支持苦读才行。前些年一些“教育专家”大力提倡快乐教育,仿佛只要是快乐的学习,孩子就一定能够收获不菲。这本身就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而我还是坚持认为埋头苦读是有必要的。
自古以来,许多名人苦读的例子堪称佳话,头悬梁、锥刺股的孙敬,囊萤映书的车胤,凿壁偷光的匡衡,食粥苦读的范仲淹,三年不窥园的董仲舒,吃馒头醮墨汁的王羲之……他们的故事穿越时空而经久不衰。国外的大师们也推崇勤奋刻苦,达芬奇坚持画蛋成为著名画家,爱因斯坦从笨瓜奋斗到科学巨人,高尔基受尽苦难写出巨作……可见,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社会怎样浮躁,坚持苦读仍是成长路上一件极为正确的事。
正如有人所说,不吃读书之苦的人生,终将换来一生的底层和卑微。
03 避免选择阻力最小的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对于国家民族,是这样;对于家庭个人,同样如此。我们每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必须付出更加艰辛的劳动和超出常人的付出。
然而,我们天生就是懒惰的物种,再加之近些年流行的“佛系青年”“躺平人生”等论调作祟,凡是当下不必要的事,都不想去做。反向思考思维模型告诉我们,避免阻力最小的道路。在我们面前往往有一条轻松的道路和一条正确的道路,很多时候,我们会不假思索地选择那条轻松的道路,从而错失了正确的道路,这样只会与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渐行渐远。绞尽脑汁写文稿是件正确的事,而滑动指头刷视频是件轻松的事;迈开腿管住嘴是件正确的事,而静静地享受美食是件轻松的事。把时间变量拉长后,短暂的愉悦感早已消失怠尽,留下的几乎全是懊悔,已经打破的自律变得毫无意义,渐渐成为遥远的回忆。
正确的道路往往充满阻力和困难,要想找到人生中真正的奖赏,没有捷径可走,必须应对一定的阻力。按照复利原则,长期坚持做出不起眼的正确选择,可以带来真正的成功和进步,在银行存款理财就是复利魔力最好的见证。因此,我们不必急功近利,不因看不到短期成就而沮丧,只要我们每天进步一点点,就会越来越接近自己的目标和期许。
共勉。
(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