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你付出这么多……
你哪里知道钱很难赚的……
这一切还不都是为了你……
我不得不如此……
我身不由已……
这些语言都是我们的耳熟能详的。 如果我告诉你其后面潜台词是:
所以你应该……
所以你必须……
你要为我负责任……
所以我可以……
是的,自我牺牲,它为愧疚、期待及害怕服务,它不为爱服务。
这让我想起2015年夏天在北京芭学园的假期生活。当时腰疼很严重,完全站不直,躺不下。女儿二周岁多一点,当时要经过一条林荫小道,女儿一定要我抱过去,我知道自己的身体完全吃不消,最后,看着即将哭泣的孩子,我还是抱起了她。
时至今日,我依然清晰的那种感觉,我面无表情的僵硬的抱起孩子。我毫无温度,如锈掉的随时会崩断的铁链。
后来回想这一段,其实我当时真实的内心是带着满满的愤怒的,我的身体在明确的告诉孩子:我都这样了,你为什么还不照顾我一下!你害我这么辛苦,害我这的腰更加的严重!是你对不起我!你要为我的愤怒负责!你必须听我的,但凡是你引起我的情绪的事情,都是你的错!你必须满足我的期待,你必须听我的,你必须为我的期待负责!否则就是你不对!就是你不好!就是你的错!
然后不是在吃饭的时候爆发,就是在走路的时候爆发,当然不是孩子真的做的不够好,而是我自己的情绪已经爆棚,完全不受控制了。而孩子只是我们的一个情绪宣泄口而已,还理所当然的把责任推给孩子:这孩子,就是这么不省心!
当时的我俨然成了巨婴,向幼小的孩子及身边的人索要着被认可,被重视,而残酷的剥削着孩子的生命力,杀人不见血!还显得高尚和体面!
但是作为幼小的孩子,她是没有判断能力的。她早年的体验可能就是爱和被爱是痛苦的。我是不值得被爱的。哪怕向最亲近的妈妈表达自己的需求也是不对的。是我做的不好,才惹妈妈生气的。我需要为妈妈的不开心负责,我应该为妈妈的不快乐负责。更体验不到亲密是怎么样的一种互动。
从此,他们可能会决定做一些违背自己意愿,更多的去讨好别人的事情来做,而开启为别人的开心而负责的人生。
但是这是我们能承担的起的吗?永远不能!挫败,羞耻,无助,孤独,委屈,愤怒,恐惧,无力感,愧疚感……孩子可能就伴随着这些感受成长。那么,这个孩子生命底层的自我价值感,安全感,爱与被爱的能力……一个不剩。
将来到了爱情中,即使对方是真心诚意的,你依旧会去努力寻找不被爱的证据。强迫性的去重复不平等的感情,继续体验这种痛苦的感受。因为只有痛苦的爱,才是我们最熟悉的模式!
也有可能会努力变得优秀可人,让人想靠近却走不进心里,想亲密却怎么也跨不过这条无形的沟壑。貌似完美,内心终究孤独。
她们还很可能成为别人心目中的好人,只是没有活力,没有需求,难以维护自己的界限,处处为他人考虑。
唯独不为自己而活。生命如一潭死水!
前段时间的来访者也投射出了我自己部分的无力感。情绪真的不高。
直看到苏小波为(美)杰弗里'科特勒在《心理治疗师之路》的推荐序中读到:无论治疗师所受的训练多么好,做了多少自我体验来清理自己内部的“垃圾”或者“情节”,人性相互影响和感染的天性势必会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卷入来访者或轻或重,或短暂或持久的恐惧、忧伤以及绝望的深渊之中。一天的工作结束之际,来访者走了,但是,他们的气息还在,他们的情感也残留了下来。然后看完第16页中的治疗师的易感性,和第50页的:噢,你是治疗师吗?对自己的接纳度又高了很多。如此权威的人物面对来访者都无法很好的代谢来访者那部分负面情感的影响,更何况是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兼职者呢!所以也经常会受到来访者的或焦虑或无力的干扰。
而现在当我感到焦虑的时候,我一定是放弃做好妈妈的形象,选择先照顾我自己的需求,把孩子放到家人,朋友,同学家。或者找咨询师做一次咨询,找到情绪的源头,来调整好自己。这样,才有力量和能力去照顾好孩子和身边的人。否则再强大的孩子也没有办法不去吸收母亲的焦虑。
我也特别理解外地妈妈们和单亲妈妈们有时候的崩溃与无助,真的不是她们做的不够好,而是她们没有我们这么多的社会支持系统。所以我真的建议妈妈们多走动,多交流,分享的不仅仅是育儿经验更多的是情绪流通的通道,以更好的状态面对生活。
我们的生活不应该以孩子为中心,牺牲自己。牺牲本身就是具有毁灭性的。
就如萨提亚的小诗:你若不爱你自己,你便无法来爱我,这是爱的法则。把你碗里的饭倒进我的碗里,看着你拿着空碗去乞讨,并不能让我受到滋养。牺牲你自己来满足我的需要,那并不能让我幸福快乐。那就像,你给我戴上王冠,却将它嵌进我的肉里,疼痛我的灵魂。宣称自我牺牲是伟大的,那是一个古老的谎言!
育儿,真的是成人不断犯错,不断反思,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养的是孩子,修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