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有子说:“约言符合道德规范,这种约言才可兑现。态度谦恭符合礼节规矩,才不会遭受羞辱。所依靠的都是关系亲密的人,也就可靠了。”
心得:(或闻思修)
首先,守信的程度如果是遵循道义,坚持做正确的事情,下次你说话别人还会信。所以做不到的事情,不要随口说。小到“我下次请你吃饭”,这个“下次”真的不知道会是什么时候。随口说这种话,你以为是跟别人关系搞好了,其实一直都在损伤自己的信誉度。我们常说这个人很“靠谱”,除了他有处理这件事情的能力,其实还是要有信用度。你有能力做完,但是你偷工减料的做完,表面没有瑕疵,这种都是没有信誉的表现。但是也要也有情况不必遵守自己的信用,比如威胁到生命威胁的时候,可以选择先妥协。生命安全是最重要的。真正的君子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如果做好“言必信,行必果”只能说是高尚的小人,不问是非的言必信,行必果是愚蠢的。“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过,惟义所在。”真正活得明白明事理的人,是不会固执己见的,对的事自然应该坚持到底,但若是不对的事,不一定要有结果才好。不论是做人还是做事,不仅要以信为前提,还需要合乎道义。
对待人谦恭,才可以远离耻辱。到有些话你想说,并且你是抱着“我为你好”的心情去说的,但是伤害了别人,这些都是无礼的表现。那种说自己说话直的人(比如我),就是无礼的,一己私欲而已,自己说出来就爽了,用着为人家好的借口,还觉得自己没毛病。我们总是会把自己性子耿直而自豪。这是礼的缺失,智慧不够,方法不到位。让多方感觉接受不了,感觉不爽,而自己还洋洋得意,不直说不足以平复内心的委屈,憋闷,不足以平民愤。所以,谦谦君子,有容乃大,我们还差得太远!说话的方式和时机远比内容重要。
当然,有时候我们对别人确实是恭敬的,但是这时候收获的其实是耻辱,失去了自我和自卑。有时候我们遇到一些德高望重的,过于的恭敬反而趋于谄媚的方向。所以对人恭敬也要有个度,这个度就要我们不断学习而能有能力很好的把握。所以,中庸之道,有所为,有所不为。
“因不失其亲,亦不可宗也。”这句话理解的版本有很多。有人翻译为:“讲究信用而合乎事实,说过的话是可以得到实践的。恭敬而能合乎礼节,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以依靠的都是可以信赖的人,这样也是值得尊敬的。”杨伯峻的注释是这样的:一个人依靠的是关系亲近的人,才是可靠的。经过跟同修们的交流,我是这样理解的:因为做到了“信近于义”“恭近于礼”这两件事情,那么就不会失去可以亲近的人,别人也就都亲信于你。有些人刚开始特别亲信于你,是因为你做的表象是“信”和“恭”的,但是时间一久,就暴露出本心了。所以要不断坚持做这两件事情,那么亲信你的人一直在你身边,就像宗族亲人一样。
#欢迎志同道合之人 共修国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