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篇献给童年的自己和已经开学上课的孩孑
开学,这个词语是学生们和老师们独有的特权,是归队收心的号角。
开学似乎与像我一样的上班族没有任何关系,但我毕竟是过来人,对往事难免有些怀念。
记得我是98年入学读书的,村子里的破牛棚就是我接受启蒙教育的地方。老远路过的村民会听到牛棚里十几个孩子传出清脆悦耳的读书声,像一首美妙的音乐打破了村子里的沉寂,也许是年少无知,也许是知识的力量无穷,那吋的我并不在意那遭糕的求学环境。
开学季最开心的事是父亲带我去镇上领教科书,因为领到书我可以看到课本里的字和画。那也是我儿时的课外读物。那时候功课只有语文和数学,上学的桌椅板凳都是父亲和我扛去的,到了寒暑假又得带回家。学校只有一个老师,所以同时兼任两科教学任务。我的老师是个30来岁的妇女,她是师范毕业的,后来成了乡村教师。她普通话不是很标准,儿子和我是同班同学,但她对谁都比较严格,同学们对她都有一颗敬畏之心。她体形微胖,依晰记得我们扒在桌子上午睡时,她用两张桌子一拼,就躺在上面午睡。
我还记得开学季,同学们都会互相攀比谁的铅笔盒最高级(层数越多越高级),最漂亮。我的就只有一层,里面孤零的放着几只铅笔和一个橡皮檫。但我很满足,因为这是母亲忍痛把家里一个月的盐钱给我买笔盒了。那时候的数学题都是要求用珠算,每个人都买个小算盘,感谢启蒙教育教会我珠算方法,到现在我还记得,说不准哪天能用上呢!我的小算盘也被尘封多年,保存完好。
书包对我来说也是奢侈品,父亲在城里给我买了个新书包(之前都是母亲手工做的布书包),我高兴了好多天,每晚都抱着睡觉。
当然对书本我也更加珍惜,用家里的费纸让长辈给我把书的边边角角包得严严实实的,毕竟这可是要用一年的书本啊,那时候我要能理解读书破万卷的道理,也就不会对书本大费周折了。
就在昨天,我的小表侄开学了,在上学的路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围着他团团转,像保镖一样护送他上学,我小时都是和小伙伴一起结伴上学,父母忙于家务和农活。是啊,如今父母更加明白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含义,谁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落伍”,所以便有了付出巨额开销,苛刻自己,也要给孩子更多接受的技能,我觉得小时候的我自由快乐,易于满足,现在的孩子迫于无奈,早早就承受了不该有的压力。这难道是时代赋予孩子的使命吗?
大学毕业到工作多年后,好多学生时代诸如寒暑假,都如过眼云烟般离我远去,受教育的那些年里,一切似乎都像被安排好了,你和许多人一起做同一件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你只需做自己该做的事就好,如今每日在职场平平淡淡,日复一日,一切生活全由自己设计,谁也帮不了你,路只有自己选择,你可以一条路坚持到底,也可以不断转弯,人的一生便像画卷一样不断展开,更如射出的箭,一去不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