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为简书合伙人短毛碎老师组织的阅读作业。
这是我第一次看葛亮的文章,读到这篇《无岸之河》时,脑海中跳跃出作家刘亮程的一段文字——
“一场一场的风经过了大地,其实只有个别的人记住了他。文学正是在挽救这样一场遗忘。”
“当所有的人在沿着时间的线性方向,朝着一个叫未来的地方奔赴的时候,总有几个人调转头去,朝着人类的后方,朝着那场风吹去的相反方向独自前往,去在人类走过的脚印窝里,找寻他们走对的路和走错的路……作家会带着自己的太阳回到过往,带着自己的风声去把那块寂灭大地上的万物吹醒。”
我曾经被这段关于创作的文字深切地打动过,乃至于热泪盈眶,虽然我并不能辨析这种强烈的感动来自何处。
说回这篇《无岸之河》。
葛亮的表述很高级,遣词措意文雅细腻却不显雕琢、轻松幽默又充满美感、敏锐而不失生动,多叙事,少抒情,过去名校教授在我眼中只是博学、高冷的泛化形象,但这篇文章仿佛很是漫不经心截取了日常生活的边边角角,却让人代入主人公的视角,看他的世界,体会他的悲喜,感知他的失意,思考他的人生……
01 讲了何事
这篇小说按照时间顺序,看似随意地截取名校副教授李重庆的六段生活场景,借李重庆的视角和心理活动,以他的回顾和感受,写出他在坚守与妥协中的思考,对诱惑与无常中的挣扎,但更发人深思的部分,是大环境的时移世变,个体的改柯易节,退休老人的遗憾,黄口小儿的不平,世道浇漓,人心不古……
作者先简明扼要地给出主人公的身份介绍——李重庆,年近不惑,在大学里工作。
第一个场景,是李重庆穿过整个大学校区,去医学院的专家病房里探望导师。一句话,交代李重庆的职业。
导师中风、生病,已住院五年。
作者采用顺序和插叙的方式,用略显调侃的语气,同时写了两个方面。
一写导师”国宝”级的地位。因此被学校强行安排住院。
二写李重庆与导师、师母的亲情互动。虽然当初被收为关门弟子是学校领导做工作的结果,但他因导师职场一路绿灯,为人为学也受益良多。
第二个场景,是李重庆在茶馆与老板娘余果的互动。依旧是两种叙述方式,当下的情形是他和余果隔着人群的相视一笑,插叙的则是李重庆对茶社和余果的初次印象。
第三个场景的主角之一是李重庆的儿子李子木小朋友,他在幼儿园中见义勇为,把厅长的孙子打出血,但借此引出岳父岳母的后悔,后悔退位让贤得太早,当初没把官做得大点。
第四个场景是一家三口的互动,老婆叶添添看到李重庆为自己炖的佛跳墙,奚落他像老妈子,当儿子看卡通片时,会喊他学英语,对李重庆的求欢拒绝得十分坚决。
第五个场景,又是李重庆和余果的互动。这一回,他们的交谈变多了,开着形而上的玩笑,心领神会地有问有答,李重庆感到心灵上的波动。
接下来,是一段闪进,时间自冬到春,跨了年。导师在春分日,离开人世。
第六个场景依旧在茶社。人去楼空的店面里,即将去留学的余果坦承自己是处女,并主动对李重庆投怀送抱,希望他配合自己完成一个成人仪式,李重庆抵抗了诱惑,抽身而去。
02、说了何人
短短几千字的文章,作者塑造的每一个人物角色都是立体的,充满张力。
主人公李重庆,工人阶级的儿子,高级知识分子,三十岁始终葆有纯粹的部分。
这纯粹,是他在研究生时,曾对“国宝”级老先生收他为关门弟子时表现出的不情愿;
是坚持成为同门中,唯一一个对病床上的导师报以持之以恒的关怀和陪伴的弟子;
是惋惜地接纳妻子叶添添的变化,虽有意难平;是歉然地拒绝余果的诱引,纵使情愫暗生。
他的身上,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仁义礼智信的部分。
叶添添,李重庆的妻子,她的身上很能读出当代职场女性的困境与心理状态,她被丈夫评价为一个再接再厉的女人。她在主管的位置上原地踏步三年,却始终为了升职而努力,希望能打破女人头上的透明天花板。
她的形象在文中是变化的,这变化并不凸显在外表。
认识李重庆时,她身材相貌俱佳——“有前有后,有头有脸”,为人妻母之后,李重庆评价说,“这个年纪,叶添添还是很美的。”中规中矩,少了柔软的风情。
她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心境上。
先前,她是个温柔的姑娘。
当李重庆“说他不喜欢她这个名字,无论从音韵还是意境,都好像个交际花。”她只是“好脾气地一笑。”
婚后,整个人却紧绷起来。
她在旁人眼里,考试上瘾,其实,是为了积攒升职的竞争筹码;对孩子入托,仿佛较劲似的执着,是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她奚落老公的体贴,说李重庆为她煲佛跳墙,“搞得跟个老妈子似的”,源自考试失利后心理上的失落;她嫌弃儿子看动画片,让多学英语,是由于现在竞争太激烈;她在怀孕两个月的时候,才去做人流,想来是经过好一番挣扎……
先前,她是家里唯一支持父亲提前退位让贤的人,可为了让儿子能进入号称拥有全市最好的师资,且只有局级以上干部的子弟才能入托的机关附幼,她开始较劲——
“李重庆你们家是工人阶级也就算了。我爸倒好只差了半级,为什么是个副局呢?”最终,她找到父亲的老战友想办法,终于得偿所愿。
文中的另一个女主角余果则是恰恰相反的存在。余果和叶添添仿佛黑夜与白昼,月亮与太阳的对比。
叶添添是中规中矩的正统坚硬,余果则是情趣盎然的风情柔软。
叶添添是坚定的,无论是考证升职,还是送娃入托,她的努力中都透露出一种务实的渴望,追求始终明确——职场升迁,为母尽责,这是她给自己设定的既定轨道,也是她与物质世界的紧密连接。
而年轻女孩余果却似乎始终茫然,一直在寻觅,她曾就读名校,在音乐电台做主持,用仰慕者的投资开茶社,后来又选择出国留学。她追求的,更多是精神世界的圆满,无法通过物质获得满足。
最后部分,余果向李重庆宣称自己是处女,是她矛盾性的体现,让人看到她在情感上的保守与谨慎,她的表象是交际花一样的存在,内心世界却仿佛脆弱的花,始终小心翼翼地收拢花瓣,等待为了什么而绽放。
余果的矛盾很有代表性,很多当代年轻人有这种呈现。一面积极寻求精神的共鸣,一面又难以克服“人生不值得”的消极。也许是社会大环境的压力和多元的价值观对个体的冲击,也许源自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茫然,也许是对自我价值与情感世界的探索……在余果这个角色上,每个人理解的答案或者是各有不同的。
文中,勾起我浮想联翩的,还有"国宝"兼"校宝"级的老先生。作为一个被学术界“供奉”起来的传奇,他必须为学校的声望负责。
前些年,老先生便不想活了,大声问弟子“绳子带来了没”,如今见到亲爱的关门弟子,不过是眼睛转一转,眉头展一下,并不能做到更多。
他曾经是西南联大的学子,自战火纷飞又充满理想的年代一路走来,像标杆、像灯塔,作为“学校的血肉”,支撑着大学的名气。“无论为人还是为学”,均“已经历练得炉火纯青”。对关门弟子,则是不遗余力地言传身教。
李重庆的儿子百日摆酒,“导师来了自封是太爷爷然后自说自话跑到上座去坐”,既表现出对李重庆的宠爱,也是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天真。
至于李重庆的同门师兄大林,起初是嘲笑时时去看望导师的李重庆是“孝子贤孙”,接下来,是拿“文人互相叫板的大杂烩”编纂成书,乃至后来在竞争教授的关键一步做手脚,倒是始终如一地人品不行。
文中其他的配角,虽然作者未着太多笔墨,却也让人感慨。比如,战争年代走过来的岳父赔着笑脸接的电话,在全省的幼儿英文演讲比赛里得了第一名的儿子李子木脱口而出的“不平等”,意味深长。
03 隐喻和伏笔
首先是茶社的装修风格。
紫色无疑是色彩中与浪漫、神秘联系得最密切的颜色。贴在墙上黑白照片中的人物,杜拉斯、巴索里尼、亨利·米勒、大岛渚、三浦绫子,淡淡的学院派色情和阴阴播放的音响,沉郁、精致的底色,都在隐隐投射余果的内心世界。
而李重庆看懂了,领会了,于是,他得到余果格外的关照,主动送来的冻顶乌龙和越过人群的微微一笑。
《索多玛一百二十天》的电影仿佛隐隐暗示,余果经历中可能隐藏的巨大创伤。这部有很多暴力和性爱镜头的电影,讲述了纳粹占领期间,一群少男少女被权贵们绑架、玩弄,折磨至死的故事。
茶社的照片和音响是西方的,情色大师们在墙壁上神情严肃,作为老板的余果穿行其中,和男人们周旋,“顾盼生姿间,硝烟四起”,文中两次写她的穿着,一次是黑色唐装,另一次是湘夫人设计的鼠灰色短袄,无论颜色沉着,保守优雅。配合腕子上几只“叮叮哨哨地往下落”的银镯子,有声有色……
李重庆感受到儿子寂寞,考虑要为他买一只米格鲁猎兔犬作为生日礼物,这一处伏笔的潜台词,是想给儿子找个伴,虽然在后面,作者对叶添添流产的事情一笔带过,但没有写出的是李重庆的失落。
幼儿园里弹钢琴的老师年纪很轻,所以,她心中的公平正义更直白些,所以心中对于为了抱不平而打架的李子木小朋友有好感。所以,“看到李重庆,就站起身来。说您是家长吧,李子木被外公接走了。她讲到这里,竟有些歉意似的”。
李重庆先前的留校、职称一路绿灯,是背靠大树好乘凉;过世的导师在春天的阳光下脸色好起来,是解脱后的轻松,也是早知天命的坦然……
虽然很多地方都是一句话交待,可依然让人于细微处看世界,了解时代洪流下的众生相。
本文虽然以缱绻的暧昧之情为写作线索,但隐在其下的,是充满人文关怀的现实写照。最后我搜索了作者葛亮的背景,原来,他的太舅公是陈独秀,叔公是邓稼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