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史上,陶朱公范蠡是商人心中崇拜的偶像,世称“商圣”。
他重义轻利,仗义疏财,能发家致富,又能散财,成为人们心目中难得的活财神。范蠡的金钱观也为后世所称道:“钱财如刀,可救人亦可杀人;钱财如水,既载舟也能覆舟。”
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复国后,被封为上将军。可范蠡知道勾践为人可共患难不能共富贵,于是就留下一封辞官书,带着少量珠宝乘舟远行,一去不返。
范蠡到了齐国,更名改姓,几年后又成了富翁。齐王派人请他做宰相,但是范蠡认为“久受尊名,不祥”,于是归还相印,将家财分给乡邻,再次隐去。
范蠡到了陶国,再次致富,并自称陶朱公。
有一次,他的第二个儿子因杀人而被囚禁,面临问斩。范蠡打算派小儿子带上一牛车的黄金前去探视,看能否赎回儿子的一条命。可是他的长子坚持要去,范蠡只好同意了。
几个月后,长子带着弟弟的死讯回到家。
范蠡说:“次子会被杀,我已经想到了。不是哥哥不爱弟弟,而是长子从小与我在一起,知道过日子的艰难,就会看重钱财。而少子生在家道富裕之时,很易弃财。我先前决定派少子去,就是因为他能舍弃钱财,而长子不能。”
很明显,范蠡能够一而再、再而三地白手起家,靠的不是他对钱财的欲望和经营手段,而是他对钱财本质的准确把握,以及对钱财的合适运用。
随着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不自觉地成为金钱的奴隶。有些人拼命地花钱;有些人举债消费;有些人为了房子、车子,一直痛苦地打工挣钱……
这样,逐渐人们就会对金钱产生极大的贪执,继而带来许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尤其对个人发展不利。
总之,钱财能给人们带来痛苦,也能带来快乐,我们要认识它的本质,并认真对待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