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传统文化的流失是因为现代人的浮躁所致,那么能够在激流中溯洄而上的人,想必性情中自带些许温良。李晓林就是这样的姑娘,作为自由插画师,她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不是事不关己的薄凉,而是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在宽厚的历史中,寻得一种精致而沉静的表达。
这种性情的萌芽早早发生在她的童年光景中,四五岁时有些文静的李晓林对体育音律样样不通,所以就干脆安安静静坐下来学习绘画。她与别的孩子相比并没有过人的天赋,只是更能坐得住,意想不到的是这份踏实让她坚持画了二十年。
选择了绘画的她与大多数艺考生一样,寒冬腊月背着花架奔波于各个招生点是最寻常不过的的事。但最痛苦的莫过于绘画要经历漫长的枯燥期,小时候光是练习排线条就练了半年,看着一张白纸由白被一条条线涂到黑,这是技艺对人的考验,也是成长必经的代价。
所经历的种种挫折与磨难对她而言不过是入门的学费,但对于绘画最初的真诚和勤勉却是一位无形的老师,将绘画的技法与心境潜移默化地传授予她。同时,她也在不断学习优秀大师的作品,思考拆解他们的技法,用更广博的视野激励自我。
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她开始创作二十四节气系列的水粉画。由于各地习俗和南北方的差异很大,为了绘制的主题更为准确,她细心地翻阅各种资料,耗费大量时间在背景调查上,只为让自己的作品尽善尽美。
节气作为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部分,暗藏了许多朴素的智慧。它用自然规律告诫人们顺应天时,春分日暖、惊蛰奔雷、白露生寒,人立于天地之间,感知万事万物,在循环中获得与自然的共生。它不但记录了我们夯实的生活,更是人在天地间寻找自我存在的方式。
正如李晓林一样,作画就是她寻找自我的方式。她总是说自自己除了绘画任何事都做不好,怀着能逃便逃的态度。唯有在作画时感到轻松自在,在沉静之中手与眼与心达到了合适的节奏,可以说慧从定生,心珠自现。能够在浮躁繁杂的声音中心如止水本身就是一种境界,而绘画却在她的安宁中激荡出一片波澜,花自盛开。
这份惊艳的背后是她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喜爱,用美食拉近人与节气的距离,寻回日渐稀薄的时节味道;用美图唤起节气相关的传统习俗,领悟对自然万物馈赠的敬仰与感恩。这些美而空的虚景,却给功利社会中的人们些许宽慰。
(本期节目图片由嘉宾提供)
节气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也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生存理念最基本,最直观的体现与诠释。二十一世纪的互联网时代,人们从审美出发,重新意识到节气之美,此为中华文化之美的释放与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