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孩子会急躁,会发怒。我们努力尝试忍耐和理解。我们相信忍耐是一种美德,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在我们自己的童年时代,没有人告诉我们如何处理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愤怒情绪。我们受到的教育让我们对自己的愤怒感到内疚,在表达愤怒时有一种罪恶感。我们相信愤怒是不好的,所以在对待我们的孩子时,我们担心自己的怒气会伤害孩子,所以我们忍着。但这就像一个潜泳者屏住呼吸一样,很快会达到忍耐力的极限,最终还是会爆发出来。愤怒,就像普通的感冒一样,是一种周期性复发的麻烦。我们可能不喜欢它,但我们无法忽略它。我们可能很了解它,但是无法阻止它的发生。当我们发怒时,我们的行为就像完全失去了理智,我们对孩子大喊大叫,责备、威胁,甚至辱骂、抨击孩子。当这一切结束时,我们会感到内疚,我们郑重地决定,以后绝不重复这样的行为了。但试图不再生气的决心不但没用,甚至更糟糕。
父母的愤怒总会伤害孩子吗?不一定!一些父母告诉我其实可以把发怒当成一种信息资源和关心孩子的表示。这是天方夜谭吧!看看他们发怒时做什么了?
早上要出门了,听到十一岁的小丽大叫:“我没法上网球课了,我没有网球服!”妈妈一听心里的火噌就上来了,给她买了四套网球服,但她不是拉了一件上衣在学校,就是把裙子塞到了其他抽屉里,她总是这样没有条理、丢三拉四。但小丽的妈妈没有这样抨击她,只是表达了自己的心情:“我真的很生气,我给你买了四套网球服,你不是放错了地方,就是丢了。你每次应该把它们放在第二层专门装运动服的抽屉里,这样当你需要时,你就知道该在哪儿找到它们了。”小丽听了马上跑去再找,在装内衣的抽屉里终于找到一套衣服,就出门上学去了。
小丽的妈妈生气了,但她的愤怒并没有伤害孩子。她表达了她的愤怒,但她并没有提过去的牢骚,没有翻旧账,没有责骂女儿,没有说她没有条理,也没提及她不负责任之类的话。孩子还从她的话中得到了提示,赶紧去别的抽屉找,最终解决的问题。小丽妈妈的怒气简直是以一种双赢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方式使父母能够得到一定的解脱和轻松,也能给孩子一些启示,对任何一方都没有副作用。我们也能做到吗?能,但是需要练习,不是指发怒的时候进行练习,而是在平静时期让自己做好应付紧张时刻的准备。
怎么准备呢?首先我们应该认清以下事实:
1.我们接受现实:在跟孩子打交道时,我们有时会发脾气。
2.我们有权生气,而不必感到内疚或者羞愧。
3.除了安全考虑,我们有权表达自己的感觉。只要我们不攻击孩子的人品或者性格,我们就可以表达我们的愤怒。
现在把以上条目列入处理愤怒的具体步骤中去。第一步是明确情绪的定义,并使用第一人称“我”进行表达:“我觉得讨厌。”“我觉得被激怒了。”
如果简短的陈述和拉长的脸并没有产生效果,那么采用第二步骤,在表达时加强愤怒的强度:“我很生气。”“我非常非常生气。”“我气极了。”有时,仅仅表达出我们的感受(不用解释原因)就能让孩子停止不端行为。但是,有时候,可能需要采取第三个步骤:解释我们生气的原因,说出我们的想法,以及我们希望的行为。
“当我看到鞋子、袜子、衬衫、运动衫扔得满地都是时,我很生气,生气极了。我真想打开窗户,把这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扔到大街上去。”
“看到你打你的弟弟,我很生气,心里面像有团火在烧,我绝不允许你再伤害他。”
“看到你们所有人一吃完晚饭就冲出去看电视,把这些脏兮兮的盘子,油腻腻的锅留给我时,我非常愤慨!气得我简直七窍生烟,我真想把所有的盘子砸到电视上去!”
这个方法可以帮助父母释放怒气,而不致引起伤害,而且,它甚至可以是一堂重要的课,教会孩子如何安全地表达愤怒。孩子可能会明白他自己的愤怒也不是什么大的灾难,可以释放出来,而不会伤害任何人。
如果家里正好有个有幽默细胞的人,那这种愤怒说不定就被转化成生活小玩笑了。在我们家我爸爸就经常以黑我妈来化解我妈的抱怨。比如有时候我妈从外面回来看到我爸和我们几个孩子坐在家里看电视,就抱怨:“你们坐在这舒服呀,我一个人在院子里干活都快累死了。”我爸一边接过我妈手中的家伙一边接话:“你没叫我们呀,好了好了,知道你累了,晚上给你炖两个猪蹄补补啊?”或者我妈在楼上呆个大半天,我们也不知道她在干嘛,过一会听到她在楼上大喊:“也没个人上来帮我啊!”我爸就带着我们一边往上冲一边说:“你没叫我们啊,还以为你在化妆准备上街赶集呢!”等我们上去妈妈的表情已经变成忍俊不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