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面目冷酷的中年男子,在波士顿从事着一份繁琐卑微、收入微薄的清洁修理工作。他需要每天穿行在别人的家庭生活中,却只把目光集中于浴缸马桶灯泡螺丝,别人的哀怨、无助、羞惭、爱慕都不会引起他任何的情感反应,他仿佛只有两种表情:日常的麻木和面对挑衅时的暴怒。
每个人的当下都带着过往历程的印记,而他之所以成为“今日之他”,也自有缘故。
几年前,一场大火带走了他的三个孩子:两个温柔可人的小情人和一个尚在襁褓中的男子汉。孩子们的妈妈带着满腔恨意和怒怨离开了他,因为,如果不是因为他,这场灾难就不会发生。
那天,他在家中聚集了一帮朋友,喝酒、玩乐,甚至还吸食了可卡因。夜深后,朋友们被怒气冲冲的妻子赶走了,他却兴奋的无法入眠。为了给酣睡的孩子们取暖,他点燃了壁炉,然后决定出去买啤酒,出门之前却忘记关上防火阀……
在警察局,当警察告诉他,这只是一个可怕的失误,但不会给他带来任何惩罚时,他再也无法压制内心的自责和内疚,夺了一把枪就准备自我了断。
可惜造化弄人,他未能如愿,还得用尽洪荒之力苟活在这孤独苍凉的人世间。
他选择了最卑微的活法:离开家乡,独居在波士顿的地下室里,只拿最低工资却承担着几近饱和的工作,没有朋友,没有家人。
仿佛只有这样的生活才能给他带来内心的安宁。
从灾难发生的那一刻开始,他就把自己掩埋了,掩埋在沉重的哀伤和痛苦里,掩埋在深切的自责和内疚中。表面上,他换了一个城市,换了一种生活方式。可他的心却始终停留在那场漫天大火里,停留在那场灾难带给他的哀伤与责难中。
他用忙碌的近乎自虐的生活方式麻痹自己,让自己不去念及过去,可恰恰是这样的生活方式,把他的心一直禁锢在往事中。
难道不是吗?
他对任何人的情感诉求,无论是求助、抱怨、还是暧昧、挑逗,全都无动于衷,这样做就可以避免和任何人,特别是女人,建立情感上的联结。而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再也无力承担失去的哀伤……
他住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室里,拿着最低工资,担负着巨大的工作量且毫无怨言。他并非没有别的生活方式可以选择,即便是在一个陌生的城市独自生活,也可以让自己住的好一点,活得轻松一点。可他坚持这样,那是因为:他觉得那个该死的自己既然没死成,就只配这样活着。
如果,没有接到那个电话,也许他的后半生会一直以这样的方式延续下去。
那个电话来自哥哥的医生,电话里他被告知:哥哥病危。他不得不丢下波士顿的一切,迅速赶往他的家乡曼彻斯特。
等待他的,是哥哥冰冷的尸体。
哥哥在遗嘱中指定他为16岁侄子的监护人,这个消息让他猝不及防。这就意味着,他不得不被卷入到一种关系里,一种无论基于亲情还是责任都让他无法推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为了履行这份责任,他要暂时回到家乡,回到这个曾给他带来巨大哀伤和痛苦的环境中。
回来,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再也无法逃避对往事的追忆,无法逃避回忆带给他的哀伤和自责。在回来的车上,在律师的办公室里,在哥哥家里,那些不堪回首的过去一次次涌上心头。
他无路可退,只能向前:配合侄子的生活节奏负责接送,安排哥哥的葬礼,以及跟侄子商量以后在哪儿生活。他当然希望侄子跟他一起回到波士顿。因为,只有在那里,他才不是尽人皆知的“那个人”,他只是清洁工Lee,一个和任何人都没有瓜葛的人,一个没有过去的人。
可是,曼彻斯特有侄子热爱的生活和离不开的人,他不能无视侄子的抗拒,只能在一次次的回忆中承受着内心两种力量的撕扯。
写这篇文章之前,看了两篇影评,一篇叫做《劝我们向前看的朋友啊,并非所有痛苦都能过去》,另一篇叫《这一生,人无完人,我们必须学会心残志坚 》,两篇文章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并非所有的坎儿都能过去,并非所有破碎的心都能修复,这才是人生的真相。
两篇文章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一个细节,在电影快要结束时,当侄子问Lee为什么不能留在曼彻斯特跟他一起生活时,Lee的眼神里弥散着哀伤,他说:I can't beat it.
我们都从这句话里听出了Lee想要挣脱往事牢笼的勇气,和发现自己无力抗争的沮丧与挫败。而上述两篇文章里的观点,正是对这份挫败与沮丧感的接纳和认同。
正因为如此,这样的观点才能击中、甚至疗愈很多人的心。我们心中被触动的部分,也许长期背负着别人恨铁不成钢的压力,并被那些蓬勃励志的人生标杆压的喘不过气来,仿佛人生应该永远绽放着爱与勇气的光芒,不应有恨,不应有让人一蹶不振的哀伤,不应有凝滞不前的颓丧……
可是,不是每个人都是肖申克,能够把一手烂牌打成人生传奇。很多时候,在命运的打击下,能够“丧着,但依然活着”,也已经耗费了巨大的心力。对于这一点,我深切的认同。但是,这并不是我真正想要表达的。
我想说的是,即便同样是丧着,却依然各有各的不同。有些人用“丧”字写就了余生之命,有些人却能置于死地后生。
我想说的是,要接纳自己的哀伤痛苦以及因之所致的颓废沮丧,但却不应为自己的人生贴上这样的标签,并用这样的状态阻滞感受之流的奔涌变迁。换句话说,伤过痛过,并不意味着永远不会再幸福,再爱,再次感受到温暖与快意。
在哀伤和幸福间,也许隔着一条巨大的鸿沟。可是在这鸿沟之上,并非无路可走。
那么,敢问路在何方?
电影里已经给了我们答案。答案是两个字:面对。
在接到那个电话之前,Lee一直在逃避,逃避在异乡,逃避在忙碌的工作里,逃避在自我隔离的世界里,逃避在麻木冰封的情感中。
逃避的对象,是那场灾难以及灾难带给他的痛切感受:哀伤,自责,以及很多除了亲历者之外谁也无权和无力表达的东西。
而哥哥的死亡却把他唤回了海边的曼彻斯特,逼着他不得不去面对往事和内心复杂的情感。他依然想逃,但对侄子的责任感却让他被迫暂时安顿下来。于是,他鼓足勇气向前,为自己和侄子的生活做积极的准备。在轻快悠扬的音乐中声,一切似乎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在船上,看着侄子和女友相拥的背影,他甚至露出了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笑容。
然而,“面对”这两个字,很难。
因为需要面对的,不止是当下的生活,还有那永远不会过去的过去。于是,在街上和前妻的偶遇,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考验,一下子把他推入了崩溃的边缘。
也许,这场邂逅让他再也无法压制内心的痛悔和自责。于是,他主动攻击别人,并招来了一场如愿以偿的群殴。他要用这样的方式惩罚自己,在他心里,那个铸成大错的自己,不管流多少血,都是罪有应得。
事后,在哥哥生前好友的家中,在好友夫妇温暖关切的目光里,他终于让自己哭出来了。
在我看来,这痛哭意义非凡。
这意味着他终于可以回望往事,并释放内心压抑多年的情感。而在这次面对之后,虽然依然“丧着”,但与影片开头相比,他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首先,他敢于关切自己了。一方面,他为自己换了生活环境,减轻了工作压力。另一方面,当他有能力对侄子说“I can't beat it”时,说明他终于能够看到自己了,看到自己在命运面前的脆弱和无助,看到以自己目前的状态,尚无力独自承载侄子的人生。
其次,他能够打开心门了。以前的他,离群索居,拒绝和任何人建立情感链接,拒绝爱和关怀。现在,他可以把自己的困境告知好友夫妇并向他们求助,敢于信赖和依赖,让他们帮助自己渡过难关。
再次,他也慢慢有了爱和关怀的能力。他能够接纳和响应侄子对家乡的眷恋,不再逼他离开。他要在新的住处为侄子留出专门空间,并向其发出“欢迎来住”的邀约。此时的他,与之前那位冷酷决绝的Lee相比,已经判若两人。
当然,前面的路依然很难。
也许,一部好电影,一本好书,可以作为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参照。这样的参照在一千个人心中,就会有一千种截然不同的面貌和体验。
在我心里,《海边的曼切斯特》不止是要告诉我们,“并非所有破碎的心都能修复”。它想说的还有很多。我看到的那部分是:无论经历过多么不堪回首的往事,我们终需面对。但面对的路很难,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耐心,韧性,勇气和信念。
在影片中,尝试面对过往的不止是Lee,还有他的兄嫂(Patrick的母亲),以及他的前妻。显然,每个人都遭遇了困境,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该继续向前。
面对,向前,然后重生,这并非自欺欺人的心灵鸡汤。只是,每个人的路都有各自独特的艰难。
在这里,我想推荐大家阅读一篇文章,名字叫做《纪慈恩:被“安乐死”改变的人生》。这篇文章里记录着一位女孩独特的重生之路,她所遭遇的生命洗礼深刻而生动的诠释了“面对”的艰辛和意义。
除此之外,我更想说的,我们努力“面对”的动力不止来自内心的信念,还来自身边人的善意和接纳。如果纪慈恩的身边没有那位学心理学的朋友,没有亲人特别是姥姥带给她持续的爱和关护,如果Lee的生命中没有那位一直到死都惦念着他、期待他放下过去的兄长,没有哥哥的挚友乔治夫妇的陪伴和照料,没有被爱和内疚折磨数年并终能鼓足勇气面对和表达的前妻,也许,一切都会大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