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都知道这句话,也都学过这句话的含义,但是往往把它抛之脑后。个人思想的成长离不开大量的阅读,但从阅读中得到什么却各有不同,同一篇作品,可能别人读了成为了大师,而我们这些常人读完还是常人。
最近听完了易中天的书先秦诸子。你看,谁人没有多多少少听说过先秦诸子,谁人没有多多少少能说几句先秦诸子之言论,哪怕是成语在生活中的应用也不胜枚举,但我们还是这籍籍无名的我们,而易中天却能从研究先秦诸子来讲学,来出书立作闻名已久。
正好又听到了魏小河的《不止读书》,这又是一位阅读别人作品,而从中建立自己思想,在当代青年作家中有所成就的人。阅读不止读书,更多的是对自我思想的提升,自我人格的确立,自身经验的提升,也是个人经验的一种积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如今对我们来说行万里路已经极其容易,但产生的效果却和古人大相径庭。我们想去的地方可能坐几个小时的飞机,就能抵达,花几个小时就能体验当地的特色,再花几个小时回到了家,然后呢?眼花缭乱之后得到了什么?仅仅是心情的舒爽?正如我们现如今的阅读,不管是电子的或者纸质的,都很容易得到,但读完以后呢?懂得珍视书籍的又有几人?
反观古人之游学,可能从中国的南边去往中国的北边历经数月,但正是这历经艰难的行万里路,一方面考验了人的心智,增加了人的见闻,体会了路途艰辛,另一方面,在游学的过程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听到的各种各样的故事,这也是一种增长学识的方式。古人读书不易,所以对得到的书籍都万分珍视,抄书之事更是屡见不鲜,难道抄过的书了无痕迹?难道走过的每一步路都毫无意义?
古人输入不易,所以倍加珍惜,为数不多的读书人大多有所输出,或治世,或传家,或育人,或专精于某一方向;但现今读书何其容易,真正珍惜的又有几人,读书之后能有所输出的也寥寥无几。
学有所得,得的是什么?学有所成,怎样才算成?个人有各人的定义,但就我个人而言,先前读过的书所得了了,输入尚且不足,输出更无从谈起。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从没有哪一本书真正的读过百遍,所以真正领略其义的也没有多少,好在现在至少发现了这一缺漏,希望之后的阅读中做不到全部有所得,半数有所得都知感不已。希望之后的输入和输出比例也能增加一些,不至于如此匮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