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与家乡
家是我的港湾,家乡则是我灵魂的居所。
红砖绿瓦雕栏彻,是小说中存在的家。我的家有红砖,却没有绿瓦与雕栏,普普通通的房子,平淡而又无奇。家门前是一条崎岖的小路,路上时有突出的石子被渐渐磨去了棱角,在阳光下反射着异样的的光芒。就如同很多乡间小路一样,下雨时泥泞便成了一个大问题,每一脚下去都会留下一个人生的足迹,浅浅的留存在这条熟悉的小路上。
冬去春来,一个又一个脚印,诉说着生活中的悲与喜。
路的半途中是一颗正值“壮年”的榆树,只记得在家还没有成型的时候,一天它从土里伸出了懵懂的枝丫,窥视着这个对它来说重要却又陌生的世界,孤零零地矗立在这个荒凉的地方,一阵风吹过晃动着漫山的杂草。
一转眼,十多年过去了,家从窄窄的几间变成了现在的二层小楼,它也从只有杂草粗长成了一棵数米高的“苍天大树”,分散开的枝叶已经遮住了整条小路。
“是不是该把它砍了,已经有些碍事了?”
“别了,先长着吧,修路的时候再说!”
怔怔的望着它,我知道父母总有一天会把它这位“不速之客”从路上请走。正如十几年前荒凉的小路上除了石子和泥土什么也没有一样。或许再过几年,或者几个月,几天,就再也见不到它了。
“要是以后在下雨,好像没有地方躲了呢?”
小路的尽头就是家,家的对面就是山,是一片山山相连的山。雄伟和高大,和它没有任何关系,它有的只是和我家一样的平凡。在山上栽种着许多的果树,这是原来家乡人赖以生存的生活来源之一,而另一种则是土地,是这块大地上存在了不知多少万年的土地。在万物生长的季节播下希望的种子,到辛勤的劳作与呵护,最后是成熟的收获,一季又一季,一年又一年,从远古时代轮回至今,供养着世事变迁的人们。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土地荒芜了,越来越多的果树枯萎了,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城市。生活改变了,或许再过几年就再也见不到那年的风光了。
那年还在上五年级的我刚搬入了新家,虽然新家还没有出村,但不适应早已占据了整个生活。一夜未眠的我想打开窗户想呼吸一下早春的气息,当窗户打开的刹那满山的白色遮盖了我的双眼。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杏花开。”满山的芬芳在那一刻充斥了我的灵魂,满腔的喜悦挤走了我那淡淡的忧虑。
家乡,这便是我的家乡,有蜿蜒曲折的小路,亦有漫山遍野的杏花,还有那一片连一片永无止尽的山群。
小路,没有了;杏花,没有了;山呢?好像也要没有了!开发,这个不算新奇的字眼,便是终结它的缘由。十户就空,是古代战争的结果,那十户十空呢?
空荡荡的院落,被拆掉的窗棱,随意散落在角落里的砖头、瓦砾,还有那隐约间一辆辆满载家居的车带起一路灰尘,扬长而去。
低矮的房子或许不久便是高楼林立了吧!
门前的老榆树,你还能再开几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