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走在街上,会听到一对质朴打扮的老年夫妇,亲切的吆喝着:“卖米酒——卖米酒——”。那一阵阵米酒香味飘致很远,香甜的米酒如花香招蝶一样,吸引着大家前去购买。我自然不是落下的那位。每次吃在嘴里,总会不由自主想起母亲做米酒的一幕。
俗话说没吃过猪肉谁没见过猪跑呀,可米酒你或许吃过,制作过程就不一定知道。
做米酒必须用到酒曲,酒曲是何物?就不得不提到酒曲花,灌木,高1米左右。枝扩散,嫩枝具四棱,密被白色星状绒毛。叶对生,披针形,长11~13厘米,宽3~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密锯齿,上面绿色,下面密被白色绒毛;托叶萎缩为一带状,介于2叶之间。穗状花序,直立或稍下垂;萼钟状,4裂,裂片披针形,密被星状绒毛;花冠管状,长0.7~1厘米,4裂,紫色,外面通常光滑或稍有柔毛,喉部为橙黄色;雄蕊4,着生花冠中部;子房上位,柱头棒状。蒴果长圆状,先端尖,长6~8毫米。花期3~4月。
每年夏季,酒曲花开得无比灿烂,摆弄风姿,以最美的花姿招蜂引蝶,紫红色花穗如同一条条紫流苏柔软地随风晃动,又像一个个调皮的娃娃自由嬉闹。母亲轻轻柔柔地摘下一穗穗花。连同早就浸泡好洗净沥干的米,一起放入脚踏碓里捣成粉,过筛,捏成小团,放进铺有黄毛草的桶里面,黄毛草剪成一截一截的,一层草一层米团,米团不可叠加,那样容易黏着,需均匀有空隙的放。最上面盖上厚厚一层草。当时问母亲为什么要放草,母亲想也没想,就说流传下来就是这种制作法。我也就没再追问,没什么文化的母亲怎么可能去研究更深层次的所以然呢。不过我倒是吃过黄毛草的根。那时剥掉洗净放进嘴里嚼过,甜甜地凉凉地,是当时不错的零食。黄毛草又称金丝草秆丛生,直立或基部稍倾斜,高10-30厘米,径0.5-0.8毫米,具纵条纹,粗糙,通常3-7节,少可在10节以上,节上被白色髯毛,少分枝。其生长于河边、墙隙、山坡和潮湿田圩等处,除了杪处是绿色,下面的叶子全是黄黄的,看上去好像是营养不良的萧瑟样。
过了三天,桶里飘出淡淡的香味,证明酒曲已经好了,拨开草,映入眼帘的是一团团长了白毛的圆球,像一只只刚刚出世的沾满白丝绒的小刺猬趴在草上,又像哪个巧姑遗漏在此的线团。母亲拿出,用针线把一颗颗穿联成串,挂在门口晒干,就成了日后做米酒时的酵母。
做米酒要先蒸酒饭,把糯米上蒸笼蒸熟,冷却后,倒入盆中,放入酒曲,搅拌均匀,盖上盖,时间按得气候来定,一般为三天。如果在冬天需要放在烧饭后有点温热的锅中。放酒曲可是个技术活,放多放少都不行,全凭经验把握。随着时间推移,愈渐加浓的酒香味扑鼻而来,肚子里的馋虫总被勾出,不停地催促母亲开缸。母亲似乎有先知先觉,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打开。所以每次等母亲一声令下说可以打开,我们就迫不及待围着盆,等待母亲揭开神秘面纱。好了的米酒因发酵过了,显得很蓬松,表面冒着微小气泡,还有一个个气孔。米酒通常是晶莹剔透的白色,可也有碰巧做出通红的米酒,人一辈子都难遇上,据说做出红米酒会带来好运。母亲说她做了一辈子米酒也就在生三姐那年做出了红米酒,此后再如何费尽心思也没能如愿。如此看来还真是可遇而不可求。扑面而来的酒香味肆意挑逗着我们的味蕾,母亲知道我们这些馋猫的心思,会马上盛点放入锅中加上鸡蛋饼烧了给我们吃,因为这样吃营养特别好。
记得那时正月里走亲戚,进门的点心,都是一碗米酒烧油粿(糯米粉做成油炸过的粿)。只有来客是主人交情特别好,或是特别值得尊敬的人,才能吃到米酒煮鸡蛋饼。
渐渐老去的母亲如今也已离开故土,来到了陌生城市。我们再吃不上她做出的暖暖的带有母亲独特味道的米酒,上街时听到卖米酒的吆喝声自然自然有种感亲感,买来米酒应该算是弥补内心的那点缺憾吧!至于能不能填满就另当别论了。
8.13
39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