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于心灵,犹雕刻之于大理石。”《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即将迎来收官之年,在这关键时刻,基层党员的教育培训工作,更应顺时而变、顺时而新、顺时而进,将经常性教育和集中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见”“微”“知”“著”,夯实党员教育基础保障。
党员教育路线要“见景生情”。基层党员往往习惯在自己熟悉的场景里面接受教育培训,两新党员在企业、农村党员在村委会,没有走出“舒适圈”去看一看,培训内容和工作效率“混为一谈”,教育成效“事倍功半”。需要从场景升级、资源分布等要素入手,为党员量身定制教育路线,让党员可以“往往花间逢彩石,时时竹里见红泉”。科学布置场景,结合图说党史、VR屏幕、有声党课等,摆脱以往固定的文字场景模式,用数字化设施使图文活起来,让党员在“见学”过程中感受革命先辈的为民之情。合理统筹资源,将新农村示范点、先进生产线、志愿服务岗整合成不同教学路线,打造“15分钟党员学习圈”,让党员在看见同领域工作的模范,边见边思边学。
党员教育课程要“微显阐幽”。“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讲到上党课,一些党员心里就浮现出“一个上午,一个讲台,一个PPT,一个笔记本”的场面,仿佛党课只能是在室内听一听,学一学。想要撕掉党课刻板印象的“标签”,应该运用好“微党课”,打破过往固定授课形式,让党课跟着党员走,党员在哪里,党课教育就跟进到哪里,不拘泥于形式,不拘束于场地,不拘制于时间。在形式上,多采用对话交流、座谈议论、视频直播等,让党员从“被动听课”变成“主动参与”;在场地上,把树头竹下、田间林边、车间饭堂变成主教室,让村中老党员、生产标兵成为讲师,让党课更具“土味”;在时间上,精简课程,节约双方时间,用最短时间将精华讲解并吸收,少一些华丽辞藻,多一些乡音方言。
党员教育实践要“知行合一”。是什么使得我党不断壮大,经久不衰呢?总结为四个字“教育实践”。党员的教育不能只在理论上“灌输”,还需用实践来“内化”,做到“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从“知”到“行”,引导党员躬行实践,扎根岗位的“实践阵地”是关键,让社区党员走进街头巷尾上好“服务课”,到基层治理、综治维稳、志愿服务等一线去,让农村党员走进田间地头上好“农务课”,到乡村振兴、护林巡河、生态农业等一线去,让两新党员走进车间园区上好“生产课”,到镇域经济、产业聚集、挖潜增收等一线去,让党员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好“螺丝钉”,以求实为本,砥砺前行。除了岗位本职,关键时能上能冲是教育成果的“试金石”,无论是疫情防控一线还是防汛救灾前沿,“我是党员我先上”应转化为党员实际行动,用汗水擦亮党徽,以人为本,不忘初衷。
党员教育学习要“著有成效”。“归来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学习理论最有效的办法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如何避免在学习原著上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又如何使原著在教育学习中发挥最大效能?要打通“关键小数”和“理论骨干”的双向渠道,通过专家培训、集中学习、读书会,提高“头雁”的理论水平,带着党员读,结合“线下读+线上解”,运用好解析法、对比法、图文法等方法为党员解答如“三去一降一补”“三期叠加”“黑天鹅与灰犀牛”等钩深极奥的知识点,确保让原著读得清楚、悟得明白。要理顺“字字珠玑”和“柴米油盐”的情感枢纽,跟随原著中的大事要闻、时间节点、领袖足迹做到学习践悟,把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用原著的“字里行间”牵引出党员的“情真意切”,让原著学得入心、思得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