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打算搬家,我找了几天的房子。
没有窗户的单间,1600,窗户对面就是楼房的一居室,2800,阳台连洗衣机都放不下的一居室,3400 。
今天看到这本书,第一章作者将中国比喻为花之乡,大力赞誉中国对于观赏植物种植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向全世界普及园林艺术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大约4亿年前,由于地球板块碰撞导致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山脉两侧的气候,保护了冰河时期,植物在亚洲大陆的生长环境。
而聪明的中国人意识到,植物可以获得果实和获得药用价值,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于是开始有意识的推动植物的扩散生长。
公元前600年,中国出现了赞美植物的诗篇,于是植物从实用价值,一举迈向了精神价值和图腾价值的巅峰。
植物开始被欣赏和赞颂,《红楼梦》里,一株早开的海棠,给整个贾府带来了无法掩饰的欢喜——他们认为早开的海棠象征着一种吉兆。同样的,岁寒三友里的梅花象征坚忍纯洁,竹象征了高风亮节,松树有神圣意义,常种植在帝王陵寝旁。至此,植物不再是经济作物,而是作为人们精神的依托,世代地传承下来。
而园林艺术将这种传承发挥到了极致。
书中提到园林出现的原因颇让人玩味:
大部分官员没有勇气如陶渊明一般潇洒地卸甲归田,于是就在他们的花园中,筑起高高的围墙,与周围的市里巷陌、喧嚣尘世相隔,日理万机之余,为自己提供一处心灵休憩的场所。
逃避现实隐逸田园的士大夫们热衷打造私家园林,使得时人对花草之爱蔚然成风,唐朝时牡丹花节受人追捧,牡丹花开的季节,“无暇赏花者为耻”。才子佳人热衷种植花卉,歌颂花卉,研究花卉,使中国这个充满黄土气息的农耕名族,意外地闲适浪漫起来。
而到了现在,花草又成了少数人的家宠,试想终日无光的“握手楼”,没有阳台的斗室,住的下自己已是阿弥陀佛,更不用说花草了。
然而,我喜爱饲弄花草的习惯源自父亲,与花草为伴,有时候是一种乡愁,更有时候,是对热爱,对生活的激情最后的举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