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长大后,喜欢不一定是喜欢,不喜欢也不一定就是不喜欢。
几岁时,家里新添人口,生活拮据,好东西都是来客人了,招呼客人的。客人招呼小孩吃,大人给个眼色,于是咽下口水,斩钉截铁地说“我不爱吃那个”。时间长了,这种暗示让喜欢的东西真正变成了不喜欢的东西。
小学时,班上有个学生,个子大,穿着破旧,很多同学捉弄他(她),叫他(她):傻子。明明知道那是个善良的同学,比大多数家境优越的同学更加淳朴、善良,依旧要面带厌恶,时间长了,每次遇见,面上带上习惯性的厌恶。
大学时,遇到一个才貌俱佳的人,相谈甚欢。身边的很多人都喜欢他,喜欢谈论他、围着他,甚至公开表达情意。有人问,你喜欢他吗?依旧是斩钉截铁地回答:不喜欢,朋友而已。于是,仅仅是朋友而已。
结婚时,简简单单,简单到寒碜,嘴硬说:不喜欢那些繁文缛节。其实也只是害怕失望罢了。很多东西明明是你应得的,你不要,才是通情达理,你要了,就是不懂事、不体贴。所以,还不如给自己一个体面。
工作中,不温不火,不迎合谁,也不跟谁红脸。那些该得没得到的、不想得到的、不能得到的,都可以用“不喜欢”来打发,一心一意做好自己的工作,少了很多烦心事,真好。
成年人的世界,哪有什么真心喜欢和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