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书写小人物的历史。
他们与我们绝大多数人一样,在漫长的历史中默默无闻。没有人知道他们的故事,更没有人讲述他们的故事。他们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然而,我们知道,在这片历史的星空中,那一颗颗闪亮的星星背后,他们也曾在那里,发出过属于他们的微弱之光,汇聚在一起,温暖了整部历史。
他们是小人物,也叫做凡人,或称芸芸众生。
2020年2月的某一个晚上,一个小人物突发奇想,决定发掘他们的故事,编写一部关于他们的历史。
于是,就有了这本《凡人纪年》。
臆言上古
李白诗云:女娲戏黄土,团作愚下人。散在六合间,濛濛若沙尘。
辛弃疾词曰:上古八千岁,才是一春秋。
在那个只留有传说的上古时期,历史所记的仅有“三皇五帝”之传说。太史公曰“前天皇、前地皇、前人皇之事太过久古,杳杳冥冥,所谓事有不可尽究,物有不可臆言”。而那些散在六合间的“愚下人”们,已化作濛濛沙尘,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找不到任何关于他们的传说,更遑论留下只字片言的记载。要去发掘他们的故事,唯斗胆“臆言”一途。
火的传说
公元前四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尚处于茹毛饮血的原始穴居时期。他们吃的是动物的生肉或生的植物根茎或叶片,穿的是兽皮或用植物编织的物件。用石块等作武器,抵挡野兽的侵袭。因为生食,容易受到疾病伤害,人的寿命极短。那个时代,由于动物尸体中之磷的燃烧,裸露的煤炭因地表压力引起的自燃,森林在极端干燥下因吸收太阳热量而引起的大面积燃烧,原始人类经常可以看到火光,有时可以见到连续不断的森林大火。就如同现在的野生动物仍然怕火一样,那时的人们因为不认识火,认为火是怪物,视火为不详,绕火而行,避火而居。
{摘自山东省博物馆官网介绍}
大约在公元前4460年左右的某一年夏天,在现在的河南商丘的一个地方,又爆发了森林大火。附近部落储藏的食物吃完了,山上的野兽不是被大火烧死,就是被大火吓跑,人们捕不到野兽,靠挖树根和草根充饥,食物危机的阴影笼罩着整个部落。
某一天,因为实在是饿得不行了,有一个胆子特别大的人,背起木棍,走到着火的森林附近去寻找食物。山上,大火仍在燃烧,在靠近山脚稍微平坦之处,火势较小,他壮着胆子,小心翼翼的用木棍扒开燃烧的树枝草丛,寻找可食之物。突然,他听到一声“哼哼”的叫声,是野猪!他循声过去,看到一头已被烧得奄奄一息的野猪。野猪的四肢已被烧得乌黑,身上的毛也被烧去大半。他用木棍撬动它,把它翻过来,发现野猪还没有死透。于是,他转身跑回部落,叫上大伙一起把这头受伤的野猪抬回了领地。按照惯例,打到猎物的人可以优先选择猎物身上的任意一块肉。这位不知其名的胆大者,或是大度的礼让,或是灵光一闪,最终,他只拿了那烧黑的四只野猪蹄。当然,在现在的我们看来,他做出了最明智的选择——烤野猪蹄啊,只是想想,都要流口水的吧。故事后续的发展,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到:毕竟烤熟了的肉比生肉要好吃得太多。此后的一段日子,他便不停的在找到野猪附近的地方徘徊寻觅,希望找到更多的食物。他发现烧得只剩一半的野兔,乃食之;在木棍不经意间戳开的地下,发现不知其名的植物块茎,亦食之……在某个午后,大雨倾至,他被雨淋湿,跑到一个山洞避雨,山洞里仍有被点着的枯枝在燃烧,他小心的避开火堆,靠着山洞的石壁休息,以待雨停。慢慢的,他身上的兽皮衣服被火烤干了,他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舒坦和温暖,竟靠着石壁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他醒来了,雨已经停了。他准备起身走出山洞,一阵山风吹来,他打了个寒战。感觉到前胸后背一凉一暖。他停下来,想要弄明白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莫非是那火堆的原因?他退回洞里,小心地靠近那火堆。他再一次感受到了那种舒坦和温暖。于是,他再一次坐下来,握紧木棍,盯着那火堆看着,直到它熄灭……那种温暖的感觉随着火堆的熄灭,渐渐消失了。
也许,火并不是怪物也不一定呢?他如是想着……
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他努力劝动周围的人跟他一起寻找被火烧熟的动物或植物根茎,大伙吃了以后,都觉得比生的要好吃太多。于是,他们把捕获的猎物和采摘的新鲜根茎也放到火上烤熟了吃……人类慢慢结束了茹毛饮血的原始野人时代,开始朝文明的方向迈开了前所未有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