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世界观-范围观-范围定义
摘要:范围,就是一个分割“需要-不需要”的界限,简单又很重要。认知上,只要建立了“范围”概念,就已经完成了重要的第一步了。问题型范围用处广,如问题讨论、项目管理等都要用到;概念型范围让我们更加清晰地建立全面性概念,知道哪些是“全知”,但研究要集中于“真知”。范围,概念简单,应用时定义不简单,发挥的作用更不简单:认真完成范围的定义,问题就可能解决一半了。
幻想式研究、联想式文章,毫无意义,缺乏明确的范围就是其典型特征。
1. 范围的基本结构
世界上,无物不关联。关联的好处,是可以让我们无限联想;坏处也在这里:联想得再多,不解决问题,也是枉然啊!
所以,要有个“范围”,而且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都要有个范围。
范围,就是一个关于界限的定义。
先画一个大圈,这就是一个界限了。把需要考虑的放在圈中,把不需要考虑的放在外面,边界就确定了。“需要”是确定的、要处理和落实的东西,“不需要”是不准备处理的东西;至于更远处、没有写出来的——那已经是“不知道”范畴了,是超越了“不需要”的存在。
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需要-不需要”可以替换为“知道-不知道”、“具备-不具备”等等词对。边界就是划分“需要-不需要”的界限。“需要”是封闭的,写在界限内;“不需要”是开放的,有些是仅知道名词能够写出来的写在界限外,有些则是名词都不知道写都写不出来的当然不用写了:圈外的广阔空白就代表开放。
严格说来,“不需要”和“界限”共同组成了“边界”,就是“未尽之处”了。很多时候,界限和边界不需要严格区分。
范围,一定具有三大特性:研究对象、边界、界外,对象和边界都是可以明确定义的,只有界外是越远越模糊,甚至是完全不知道——意义是知道“有不知道”。
2. 问题型范围
问题型范围,范围内的对象,并没有明显的共性。如果一定要说存在共性,那就是“与问题关联”。为了避免无限关联,同样要定义范围,讨论和确定清楚,哪些在范围内,哪些在范围外。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范围可能会被修改,但一定要谨慎地修改:随意地修改和过多地修改,会导致问题解决失败。
问题型范围,是使用频度最高、适用面最广的范围概念,小到两个人就某个问题的讨论和争论——有理智的讨论和争论,是有范围的;大到大型项目管理,都用到范围定义和范围管理。
在项目管理中,立项之初,甚至是可行性论证的时候,范围定义就是重中之重。清晰的范围覆盖面和内部关联处理,是保障项目成功的第一步。其中的内容,又以工期、质量、成本为最重要。另外,除了《项目管理》归纳的其余五类外,还可以包括一些与项目关系紧密、非考虑不可的其它问题。
3. 概念型范围
概念性范围,与问题型范围不一样的地方在于:界限是由研究对象的共性来定义的,就是“内涵”;界限内的研究对象,就是“外延”,是满足共性要求的对象,一般是无穷的或不可数的。范围定义时,研究对象仅仅是概念、不需要一一列举;具体研究时,采用“有限样本”的方式来研究。
共性的多少,决定了范围的大小,可以用“关键共性+群”或“关键共性+类”来进行不同范围的区分。
最小关键共性决定的范围,就叫做“全面性范围”。可以认为在人类的认知下,全面性范围具有唯一性,只有一个。
全知的是全面性范围,真知的是当前研究范围,是全面性范围的子范围。全面性概念的清晰,从最开始,就帮助我们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
4. 概念型范围示例:人
确定要研究的对象是“人”,看看主要共性:有智慧、有语言文字、直立行走、要吃饭喝水等等,差不多够了吧?因为“共性”也是无穷的,我们不必一一列完。行,就这样定义“人”这个概念。
但是,突然发现:存在四肢行走的人——我也是最近才知道的,整整一个种族的人都是四肢行走。怎么办?如果排除在外,显然,“人”这个定义的完备性就不足了,就必须加限定词,例如定义成“直立行走人”——这是研究时的开放式心态,而不是粗暴地、武断地定义“人”,把四肢行走的种族排除在外。
要不然,试试调整共性:把共性“直立行走”去掉,似乎也可以啊!并不会引起歧义。可见,“直立行走”并不是“人”概念中的关键共性——关键共性是无法随意去除的,例如“智慧”、“语言文字”等等。
这样,“人”这个概念,共性减少了,覆盖面扩大了,概念完备性提高了——未来即使发现“爬着走”、“会飞行”的人,只要符合“有智慧、有语言文字、……”等关键共性,就可以算在“人”概念范围内了。
增加关键共性,如:禁忌、信仰、肤色等等,就会产生不同的“人”群:限制条件多了,覆盖范围窄了,人数数量少了,但是研究更有针对性了。
由最小关键共性定义的“人”,覆盖的范围最大,就是人类,是一个全面性概念。
在界限的外面,写上“外星人”、“智慧动物”、“机器人”、“克隆人”等可能存在争议的名字——因为暂时,这些不需要调整共性以纳入。过多的共性调整和纳入,对象无限扩大,研究就无法进行下去了,极端情况下就会陷入不可知论中。
5. 范围意义简述
面对未知,面对无穷,通过范围,让我们集中到了当前要解决或研究的目标上,化无穷为有穷。
未知,并不是一点都不知道,而是暂时不属于研究对象,可以把知道的名字列在圈外:随着研究的深入,共性的调整,也许有些靠近圈子的对象会被进一步纳入圈子内去统一研究。更远处广阔的空白,就是真正的不知道了:连名字都不知道,但是,我们至少已经知道“有不知道”了,不会总觉得已经“全知道了”而犯下错误。我们可以“全知”,但我们暂时只能在范围内研究,以达成更小范围内的“真知”。
范围定义,是任何沟通的第一步。不管是研究、写作、观点、论述等等,都必须先有范围才会有后续进行的意义。很多情况下,“范围”概念是隐藏的、实际存在的、不需要明确定义的。因此,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判断一个观点的明确性和范围性:一篇文章,如果能够从东市的白菜价格,讨论到俄乌战争,最后推销量子牙刷,那么,就极可能是一篇瞎扯文,感想文,敢想文,看不看就容易决定了。
幻想式研究、联想式文章,毫无意义,缺乏明确的范围就是其典型特征。
6. 总结
范围和边界定义,是解决任何问题的第一步,非常重要,也非常有价值。花功夫把这一步完成,能够减少后续很多错误:这才是真正的磨刀不误砍柴工。
范围,概念简单,应用时定义不简单,发挥的作用更不简单:认真完成范围的定义,问题就可能解决一半了。
没有明确名称和范围的文章,不看也罢。
(作者寄语:专注于世界观研究和学习,内容涉及“做我观、做人观、做事观、做雄观”,助你世界观清明,一路超越。因为找不到对口文章,所以只好原创,禁止盗版,请评请赞。实际数据表明,只有不到1%的人对这类文章感兴趣并有收获,与“多样性”分析结果不谋而合,很有意思。请积极参与,并转发给你的朋友;你们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常见站文集较完整,我观世界观,2023-10-11,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