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
入定的过程
首先感觉到身体逐渐消失,接着感觉到呼吸逐渐由粗变细,接着感觉到念头逐渐减少,乃至消失。在这种情况下即是进入定中了。只有灵明的觉知存在……
出定和入定的感觉恰恰相反,首先是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渐渐存在了,接着是感觉到自己有呼吸了,再接着是感觉到有念头了,会分析、判断了。当这三种现象出现时,眼睛一睁开,就发现自己又真实地存在了。
身体气脉没打通的人,出定后会全身疼痛。在入定时是由重到轻,身体逐渐消失,所以感觉不到疼痛。而出定时是由细到粗,进一步感觉到身体的存在,所以出定后身体会疼痛。
入定分为四个层次
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前三禅都有身体的存在、喜悦的存在。初禅是身体空掉了。在打坐的过程中,如果感觉不到身体的存在,只有呼吸、杂念存在,说明已进入初禅。随着功夫的加深,杂念少了,呼吸减弱了,进一步不存在了,说明已进入二禅。再接下来,微细的念头也没有了,可知已进入三禅。
在三禅,身心会产生许多反应。通常最明显的反应是有喜有乐。“喜”是心理反应,“乐”是生理反应。能进入三禅的人,从外在的生理现象看,即便80岁的老人,身体的柔软度也和小孩子一样,绝对不会僵硬。因为四加行的第一加行——“暖相”出现了。
进入二禅,最明显的一个反应就是怕周围的声音,对周围的声音特别敏感。
处在三禅时,最明显的反应是不愿意思考,也就是念头很难产生。这时动一个念头都会感到身心很累。这时候也会有念头,但是自然产生的,不是刻意想的。因为起心动念需要一股力量,心念不起就意味着这股力量处于定中,也即所谓的气定则神闲。
当进入四禅时,六根已关闭,受、想、行、识已尽,唯有灵明的觉知存在。这个“知”不是故意生起的,而是自然存在。“知”即《心经》中讲的“照”。此时你已成为一面镜子,任何人来到你这面镜子前,内在是什么样子,都会清清楚楚地显现。
住在一禅,要把身体的姿势调好;二禅,要把呼吸调好;三禅,要把意念调好。
一个人入定,一定是在吸气时,而不是在呼气时。念头是在呼气时才产生。
真正的入定是知道自己在哪里的。
昏沉的时候,深吸一口气到丹田,不要马上呼出去,气就会冲到头部,头部补充了氧气,就不会昏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