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说的正是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只知道学习而不进行思考,就会惘然无知;光知道思考不进行学习,则会精神疲怠。读书作为学习的一种最普遍的方式,与思考的关系也是类似的。
读书的关键永远不在于“读”,而在于“想”
所谓“想”即思考,思考是记忆的雕刻刀,千万别奢望能通过捷径获得想要的知识。比如寻找一些干货笔记、妄图通过看一本书的介绍视频或音频就能获得长久的知识,丰盈自己的知识体系等等。这些捷径可能短时间内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无疑是禁不起时间的冲刷的。
要知道最终能够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就取决于花费了多少脑力去思考这些内容。费尽心思的去节省时间、去省事儿,结果就是节省了多少,最后获取知识就会减少多少。就像一幅栩栩如生的浮雕永远都是靠匠心师傅一刀一刀雕刻出来的,用思考给记忆画出道儿来,知识才能通过这些痕迹长久的留存。
至于在读书时我们应该怎样思考?思考什么内容呢?
在之前的文章中也介绍过,比如关注阅读时产生的关联。也就是读到某些知识时,脑中想到的与之相关其他知识,关注这二者原理、应用对象、应用场景等一系列因素之间的联系、差别,并尽可能的将它们记录下来。这其实是一种把新的知识纳入到自己原有知识体系的过程。
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思考更多的内容。比如读完某一话题的一本书籍后,我们可以继续思考针对这一话题还有没有其他相关知识,去获取更多关于这一话题的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的知识,让自己对于这一话题形成更全面的知识网络。
再比如在读一本书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问题,记录下来,之后再抱着寻求答案的心态去搜索更多书籍。用问题导向的心态去看书,会让我们的读书更具有针对性、更高效。
少即是多
每个人的知识体系都是一个系统,是由众多元素通过某一结构排列而成的。对于他人的知识体系,我们既不可能全盘接收,也不可能把它们打碎后全部吸纳。搭建个人知识体系的本质其实是打碎各家的认知体系,只取其中最触动自己的点或块,然后将其拼接成自己的认知网络。暂时放弃一些知识并不可怕,只要持续学习,我们不会损失什么。
读一本书,凭感觉找到书中最触动自己的点,然后尽可能的去实践,去改变。如果读一本书能找到几个触动点,将它们一一进行实践,最终改变了自己,其他内容即使没记住也没关系。就像我们读书时进行读书笔记的纪录,不必在意形式上的完整,把书中全部内容按章节去梳理,那是作者的“体系”,我们无需也无法全盘接收。抓住最触动自己的点,去实践改变自己就好。少即是多,这样读书不仅收获更大,而且不会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