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万岁》的首映上我说,如果有一天院线电影不仅仅有知名导演、大牌演员和巨额投资时,我相信是因为我们。
所以,当这部片引爆大多数人的泪点时,我会有一种众生皆苦,但人人相惜的幸福感。
作为电影而言,《生活万岁》的细节描写是动人的。开头的玩具坦克不会射击,瞭望点的飞蛾被放生回森林上空,以及那对盲人老夫妻,他们是这部片子最出彩的部分,碰不到一起的举杯,少女一样的问句,还有老爷子对人生的态度,几乎是掐着点放催泪弹,但同时《生活万岁》在选材及深挖上还有欠缺。像最近以题材取胜的电影赢家《我不是药神》一样,《生活万岁》打的也是共情牌,当15组所谓的60分以下人生高密度呈现的时候,观众很容易由人及己,但这未必是导演的功劳,而是题材的。
当《生活万岁》取了这个题目的时候,其实上是要说一种无论如何,我们都能笑着过下去的状态。这个状态下的人,应该是所有人。生活之苦不应该是他们苦,王思聪、马云不苦,我们苦,黄晓明、baby不苦,不是这样的,之前我看过一句话,说得很好,如果你不懂所有人都是可怜的,那么你就什么都不懂。
众生皆苦,钱和美貌都无法消解痛苦,但《生活万岁》为了要经营励志感,放弃了众生的概念。导演说,下一部会拍中产,讲讲被70万的豪车绑架的人生才是真苦,我还是觉得这太浅显,物质之苦不是真苦,真正的苦是凌晨回家的时候发现一周没见到孩子,真正的苦是被领导骂成一条狗还要说点头哈腰,真正的苦是想成为自己但只敢做别人。所以不管谁,在生活之苦这件事上人人都不是孤岛,当片子的样本更丰富,味道才会更饱满。
《生活万岁》的故事一多,交代故事的时间就少。比如扮演小丑的那个男生,只说了家里两个人得癌症,是谁得?虽然他说他不知道明天有多少时间,但也可以理解为他对基因的担忧。我后来才知道是他和妈妈得了癌症。这样的信息模糊其实是影响观影感受的。比如比较后面才出现的心脏移植手术,我一直在想这是谁的妻子,因为故事中的人都反复出现了,只有她是全新的,这也会造成一种混乱。还有失恋的领舞,因为失恋这个事情没有任何交代,观众感觉不到这段情感的问题,代入就会比较难一点,人艰不拆的感觉也会淡漠一点。
总之,没有必要为了象征意义牺牲内容,大家都被盲人老夫妻打动,就是这个道理。画面给他们的空间是足够的,脉络是清晰的,话语间有热闹的人间也有敬畏的轮回,有雅马哈也有大馒头,有那么多苦,但竟然特别甜。
《生活万岁》如果可以敲开院线市场的门,那肯定是一件好事。就算不够完美,可至少代表观众终于愿意花钱看看自己和生活的样子。
娱乐至死的背面,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在演自己的故事,深夜里哭,阳光下笑,会骂娘也会说活着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