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新闻推送,一家火热的私立小学涉嫌违规招生,同时被教育局要求停止面试招生的还有几所知名的私立中学。
数轮的入学面试不仅要对小朋友的习惯、兴趣、素质、语言、自律等多方面进行考核,还包括了父母面试环节,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极为重要。优秀的父母,良好的家庭氛围造就了优秀的入学生源,5.8万/年的学杂费仍让人挤破头。
面试招生违反了教育部门“免试入学”的基本原则。其中最让人议论纷纷的是在面试的题目中,还包括了对原生家庭中主要关系(比如家长出生在城市或农村,爸爸跟爷爷奶奶关系,妈妈跟外公外婆关系)的窥探,以及父母、爷爷奶奶的职业等情况的摸底,进而评估这个家庭和孩子。除了钱以外,还有很多看起来似乎隐隐约约、模模糊糊却又明明白白、呼之欲出的东西。嗯,学校招的不是“土豪”,而是“贵族”。
家里的小朋友今年要读幼儿园。很多朋友告诉我,公立幼儿园比小学难进多了。公立小学好歹依着划片的房子,哪就是哪。但幼儿园不一样,想进公立幼儿园难于上青天。70%自主招生,30%片区摇号,“自主”二字满满玄机,“摇号”一词高深莫测。同一家幼儿园,同学甲托人找关系花了数万元,同学乙幸运的摇号中奖入学,同学丙花了钱却啥效果也没有,所幸对方把钱退了回来。
计划中首选的幼儿园离家不到5分钟,但却是一家非常热门的公立幼儿园。家人、朋友都帮忙找了其他的公立幼儿园,独独没有最近的这家,思来想去决定放弃挣扎,顺其自然吧。
回想起自己小时候,从幼儿园到初中就读的都是父母单位自办的学校。幼儿园和小学的门就在隔壁,紧紧挨着,许许多多和我一样的孩子从一个门毕业走入了另一个门。现在想来作为“厂矿子弟”是多么幸福,没有过多的攀比和炫耀。每每开家长会,整个单位都像放假了一样。
作为父母谁不愿意给孩子最好的生活和教育。所谓的赢在起跑线,就是赤裸裸的比较父母的综合实力。以前我跟同事说,我不是那么在意学区房。同事取笑我,等你有了孩子就不会这么说了。现在想想,我当然在意,但是是尽我所能的在意。有多少能力办多少事,既不要为难孩子,也不要为难自己。
“读书”之难,只可意会。尽己所能,力己所长,无愧于心,无惑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