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这样一句话:你在一群人中有多热闹,在一个人的时候,就有多空虚。我的性格有些孤僻,为了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曾经一度喜欢把自己扔在热闹非凡的人群中。一群人经常海吃海喝海谈,慢慢发现散过之后,还是一个孤僻的自己。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或许,在骨子里我就是一个不善于群居的人吧。
与一群人热闹,相比之下,我还是更愿意独处。后来,我越来越多的退出了“群居时代”。觉得一个人甚好,做自己喜欢的事儿,也是取悦自己的方式。一个人爬山,一个人读书,一个人写文,一个人的带孩子,甚至一个人寂寞。其实,一个人的时候,从来没有感觉到寂寞和孤独,一个人能寂寞出繁华。我可以一整天窝在沙发上看完一本书,书是看世界繁华的窗口,书里的繁华在现实生活中无法企及。我也可以一个人写文,写出生活里的浪花,荡出一层层美丽的涟漪,来镶嵌生活。常常在读书与写作间,错过饭点儿,也是一件无比美好的事情。道家讲,适当辟谷对身体是有益的。
一个人的爬山是丰富多彩的,索幸的是,我从来没有空过手,每一次都收获满满。我常常一个人爬山,从最初的气喘吁吁到后来的一口气儿登山,都是我的收获。一路上,我与草虫花鸟打招呼,倾听他们演奏出的美妙乐曲,亦或别着耳机听课,在爬山中,我听完了曾仕强老师讲的《易经》,学会了好几首曲子,每天的更文几乎从上山开始,下山结束……一路的风景,一路的人儿,没有一单落下的,没有一次爬山是空手而归的。尤其在爬上山顶时,感受那种天地间的辽阔与宽广,更是让人觉察到自己的渺小,从而敬畏天地宇宙万物,努力活出自己。人,只不过是天地间的一截的光阴,每个人都有生产日期与截止时间。在天地间寻找自我,在生活中才不会那么轻浮狂妄,才不会在一时半会儿的热闹中丢失了自己。
曾经工作之余,我也会俗到扯家常,扯些对别人痛痒对自己无效的话语。后来,我开始扭转自己,远离世俗,为自己增值,学会独处。独处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方式,一群人狂欢过后,增添的必然是无限的失落。其实,在世界上,我们远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哪个平台都能离开我们是我们无法远离平台。社会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项研究,一个人在一生中,同时交往的朋友数量极限,大概是10 个、30 个和60 个。也就意味着:
所谓“10 个”,就是当你陷入困境、急需用钱的时候,把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都算上,愿意借钱的不会超过10 个人。这些人是你真正的朋友,也是你的安全底线。“30 个”,就是时不时会联系的朋友。比如你大学毕业以后,还有事没事打个电话问候一下的同学。“60 个”,就是关系最淡的朋友。比如你因为某件事认识了某个人,你们互相加了微信,聊过两次,后来偶尔打电话来还有印象,但没什么事就不再联系了。
所以,一个人在世间,远没有我们认为的那么重要,尽管我们每个人都以独一无二的方式存在。但世界最最不缺的就是人,如果不努力,我们分分秒秒都会被人取而代之。当然,要完成一个人的逆袭,必然也要经历一个人的独处。一群人的狂欢只会是无效的消耗自己。人生长不过三万天,你有多少有效时间可供消耗呢?
我们常常渴望提升自己,提升自己社交能力,多交一些优秀的朋友。有的人会把自己扔进并不熟悉的饭局中,渴望能从饭局中接触一些优秀的人,优秀的圈子。其实,这是自己以为的便捷方式。真正的朋友,定然是经过患难与共,经得起平淡的联络,也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尽管多年不联系,仍旧一见如故。你希望参加一个饭局就去认识某些厉害的角色,不压于“空手套白狼”,尽管这个比喻不那么恰当,但性质几乎一样。
有句话说得好:你是什么样的人,朝着哪个方向努力,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当你厉害了,你周围的朋友圈子自然厉害了。要知道,真正厉害的人,都专注于自我成长,他们大都喜欢独处,通过独处的方式,实现自己的增值。
周国平说:“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重要的能力。”
独处,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自我增值的方式。亲爱的朋友,愿我们从独处中,走出一个优秀的自己!
2019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