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朋友聊天,说到她那已上初中的堂弟对自己病重的爸爸不闻不问甚至漠不关心时,我想起了自己的远方表妹,一个沉迷于日漫、漫威电影和耽美绘画的初中小姑娘。她几乎每天将自己封闭于房间的狭小空间,在里面听音乐追美剧看动漫吃薯片喝可乐...如果不去“打扰” 可以过一周。
在她70后的父母们看来是极其不正常的生活习惯,在强制其改变成“良好的样子”与随波逐流任其发展之间纠结徘徊,亲子之间见面犹如主人看到浑身沾满排泄物的宠物兔子,亲爱有加又嫌弃再三。
也许作为中间人的我们,都轻易本着“劝和不劝离”的心思去做沟通疏导工作,实质呢?意义何在呢?
能直接断定孩子不听话吗?难道孩子的发展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无关吗?试问有几个孩子除了了解学习生活,还知道其他有关家庭的事务呢?“你不用知道太多,好好学习就好”“大人的事小孩别插嘴”等等话语从父母口中说出来已经习以为常了。孩子们俨然一个个批量生产的学习工具,一样的目标,相同的任务,不变的是各自的形状大小罢了。
现在什么都要求专业化,教师、护士要持证上岗,医生、警察要职业考核等例子不胜枚举,那父母这份职业呢?为什么没有“上岗前培训”?说到底还是因为他们把孩子当成了私人拥有的东西,并没有赋予其作为人的独立意识。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如何去要求孩子们去关注社会、关心家人?社会家庭给他们定了太多标准,自己都不关注自己,那活着还有什么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