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感勒索与日常生活
“我这都是为了你好,你不听我的就是不孝”
“你要是不帮我办成这件事,就代表你根本不爱我”
“这么点钱你都不肯借给我,太不讲义气了”
这些话是不是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听到呢?
你看出来这是谁对谁说的话了么?
你的感受是什么?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语,说这些话的是我们的父母、伴侣和朋友,这些人都是我们人际关系中最核心的成员,最懂我们的人也最容易伤我们最深。这些话是不是让人很不舒服?那除了不舒服以外呢,你还看到了什么?又该如何应对呢?
作者告诉我们,这就是情感勒索,对人情绪上的控制,以爱为名的控制,人际交往中的软暴力。情感勒索最容易发生在亲密关系中。毕竟陌生人互不相识互不干涉,谁也威胁不到谁,也用不着谁为谁付出和委曲求全。
二、情感勒索的4张面孔以及危害
①施暴者
在生活中,我猜你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或者看到过,当一个小孩子哇哇大哭怎么哄都停不下来了,看护的人控制不住自己对着孩子大吼”你给我停下来,再哭我就不要你了,再哭就给我到外面哭去”
这是典型的施暴者,清楚的告诉要求并且告知忤逆的后果、威胁。
②自虐者
通过自残来达到目的。我们常常在影视剧中看到的“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戏码,现实生活却更残酷,有的情侣为了不分手,各种自残、割腕自杀让对方不能离开,让对方认为都是自己的错才造成的伤害,将威胁内化。
③悲情者(苦情者)
强加罪名。
“都是因为你不帮我,我才沦落到如此不堪地步;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离婚了;要不是因为供你上学,我用得着这么辛苦吗……”
④引诱者
他们会先对我们发出正面的信息,并允诺一切关于爱、钱财或事业升迁的要求,然后告诉我们,如果不顺从他们的要求,我们就什么也拿不到。在追逐奖励的过程中渐渐陷入情感勒索中。
三、情感勒索的根源以及应对
情感勒索,在一段关系中,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进行了情绪上的控制。 那么是哪几种情绪呢?又该如何应对呢?
①恐惧感
施虐者的威胁就是利用了人最基础最本能的情绪,恐惧。恐惧往往来源于童年,孩子小时候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受到的威胁,于是恐惧根深蒂固。但恐惧的底层是一个虚无的东西,当我们有这个认知,就不会那么害怕。
克服恐惧感,可以从平时做起,做镜子练习,建立自己的自尊,释放自己的恐惧,每天多爱自己一点点,让自己内心变得丰盈,才不会那么惧怕。
那在遭遇利用恐惧来进行情感勒索的当时,我们可以怎么应对呢?
作者建议我们离开当下的环境,找到一个不被打扰的地方,再次回想当时冲突的情景,去感受自己所有的情绪和反应,去感受自己的感受,再一次回想并且大声坚定地说出“他心里其实比我还害怕,所以才想要控制我,我是不会屈服的。”不断重复画面和话语,画面里的那些恐惧感将会消失,心态也会产生积极的变化,不甘心再被勒索下去。
②责任感
我们在日常也会听到这样的话语“她是你弟弟,她还小不懂事,你是姐姐你要多让着他一点”,导致了熊孩子肆无忌惮,年长的一方受到委屈,特别是在重男轻女的家庭,父母常会对姐姐说“他是你弟弟,你帮他一下怎么了,你帮他买房子怎么了,你帮他还款怎么了,他比你小,你是姐姐,你要有责任感,要帮忙分担,要懂事。”
面对类似这样的责任绑架,我们需要分辨的事是,哪些责任是你确实应该负责的,哪些又是情感勒索者强加给你的。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是对自己负责。
作者建议我们,拿出一张纸,左边写下对方给自己提出的要求,右边写下一样的句子但是要在句子前面加上三个字“凭什么”,对比,你就知道哪些是情感勒索者强加给你的不合理的要求了。
③罪恶感
“你真的太不孝了”“你伤害了我”“你太不够哥们了,太不讲义气了”“还不都是因为你”诸如此类话语,都是情感勒索者强加的标签,人们常常会因为这些话语而产生罪恶感,好像自己不满足对方的要求,就真的天理难容一样。
作者建议具体的应对方法是:罗列出所有的指责,并且判断是“事实”还是“观点”,从而明白哪些是自己的问题,哪些是别人构陷的。
学习《情感勒索》,祝你成功应对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中的软暴力。做独立自主健康幸福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