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朋友,一个,两个,三个……很多个。我也有一些朋友,一个聊生活琐事,一个聊未来理想,一个聊人际关系,一个聊历史人生学习,一个聊现实文艺……当然,能成为朋友的前提也是能好好聊天,而对于每个朋友,或者由于对方性格的差异,或者由于相识的时间地点和人生阶段的不同,也或者是由于面对每个朋友我的感觉不同,所以和每个朋友的话题、聊天内容会大相径庭。
我有一个朋友,我们聊生活琐事。认识13年,同校6年。因为我从小数学好,而数学在初中好像是男生的强项,自然而然和一部分男生走得较近。他就是其中那个特别聪明特别高调又特别有分寸的一个学生。初中阶段我们的聊天内容仅限于学习,高中很巧邻班,他很照顾我,吃饭、回家,尤其过生日、生病,他都像家人一样关心但会有点朋友间的拘束,记得甲流时陪发烧的我打点滴买饭,不好意思但特别感动。后来上大学,他复读一年,作为好友,我会时而发短信打电话交流来鼓励他,也会给他写信。第二年,他去了天津的大学。有什么生活琐事我会找他说说,他一般没什么琐事说,就是瞎扯。我们之间更适合打电话,用方言,信息来回较少,但我加了他的亲情号。有事没事可以来一通,吐吐槽什么的。我是那种不会应付别人的玩笑的人,同学聚会时被开玩笑,他总会开口替我解围,有一种被保护的感觉,一种习以为常的默契。
我有一个朋友,我们聊未来理想。认识七年了,从大学入学第一个十一至今。很奇怪的是相识于篮球场,第一次见面聊天,我就有一种我们之间会有所纠缠的感觉。后来留了电话,由于不会写他的姓名,没保存。直到有一天他发短信找人聊天,问了姓名才保存好。然后便有了时而的手机和当面聊天,虽然每次都是他主动,但我也是很乐意的。他说他想找一个能聊理想聊奋斗的人聊天,恰好我也是。志同道合的关系就这样建立了。慢慢地,明白了他的动机,我说的特别明白,他也能理解,才保证了后面正常的交流。本科毕业,都决定读研,本科成绩都还不错,可以保本校,我选择了本校,他放弃了,继续考理想的大学。期间,也会陪他聊聊,由于不在一个校区,见面的机会甚少。最终,考研的结果事与愿违,他工作了。从此天各一方,他会说说自己加班转行的事,我是着实佩服他的勇气和能力。也会聊聊我毕业后的打算,看得出他的不屑。可能境况不同不能体会,感觉自己让他失望了。最后一次聊天不开心,是因为我把于娟《此生未完成》的第一章导语截屏给他看,一直都有对平衡工作和身体的看法的分歧,并没有偏向两个极端,却如此难以体谅,此后只是寥寥数语。至少在那个该学习的阶段努力了,多少有些他的影响。
我有一个朋友,我们聊人际关系。认识三年,研一入学至今。由于开始的不了解,我们虽然同门走得并不近,偶然一次一起请师姐吃饭送师姐的谈话,才发现我们的观念和性格如此相合。后来的交流和互帮互助中更加证实了我的感觉,她很会替别人考虑,相处起来特别舒心。我们在一个学习室,研二一年几乎天天见面,研三忙着找工作,见面也不少,昨天她面完公考,没有信号问不到情况,希望能顺顺利利,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我们聊老师聊感情聊婚姻聊同学聊家庭,也会专门去彼此的宿舍看看。我们是那种很熟但不会有理所当然的感觉,有急事会找她帮忙没事也会聊上几句,有一点放肆又有一点相敬如宾,我们做到了没有透支友情。遇到不开心的或奇葩的人事会跟她倾诉,不会说多么感动的话语但你能感受到她的感同身受,在身边就好多了。相信以后距离再远这段友情也会一直保持。
我有一个朋友,我们聊历史人生学习。认识两年半,他是同学的同学的同学。一个典型的东北大男孩,因为从小对历史感兴趣,第一次见面就是从三皇五帝到文物史迹,口若悬河,我作为聆听者仔细听讲,第一印象便是这娃很博学,但是情商。。。以后的相处中更觉得他感性,不算有什么特别能聊的话题,但不会冷场或尴尬,吃饭散步聊天的频率较高。讨论历史、英语,他于我不仅是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激发我求知的欲望。对于习惯了独来独往的我,实在吃不消这种被人扰乱的节奏。但是每次他的积极和兴致都让我为难,尤其是无论我在哪儿,他都会以步行最快的速度过来,无论楼下等多久,我会不好意思地说等好久了吧?他说没事,接着兴致勃勃开始下一个话题。他说爱散步,有事没事叫我,走过了小镇的大街小巷,走遍了校园的角角落落。记得相处中有不愉快,也有一段时间不联系,没有谁错,后来有他妥协也有我主动,特别欣赏他的不追根究底和不计较谁对谁错。随着渐渐熟悉,我在他面前找到了随性甚至随意,在尊重的基础上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来。男生说粗心也很细心,毕业告别,送给我最爱看的书,说我经常写东西专门买了日记本。虽然要带的东西特别多,这个不得不带。他计划出国,深知从此天各一方,唯有带着祝福告别。
我有一个朋友,我们聊现实文艺。认识三个月,仅有一面之缘,却有一种神交已久的感觉(昨天在《水浒传》中刚看到的一句话)。想想认识的时机很匆忙场合也不随意,是在面试的侯考室相识,却能聊的很嗨。是我主动加了他的微信,是校友,这么多人能坐在一起也是缘分。后来隔了一个月才开始增加聊天频率,因为都毕业,便有说不完的论文、毕业旅行方面的事,直至我的一个人旅行归来后,给他看了简单的游记,逐渐开始聊文艺文学文采文笔,以及现实中的一些观点。从来都是隔着屏幕,就像我跟他说的,毕业季事情多,错过了和他再次见面聊聊的机会,而他说都在陕西还会有机会再见。但愿如此!幸运的是,毕业典礼拨穗的时候他比我先,我在主席台下算又见了一次他,而他说一直没瞅见我,这样一来,他对我仍然只停留于第一印象,但是对彼此的了解不限于第一印象。往往了解一个人就像品阅一本深奥的书籍,能逐渐由表及里,但不可能完全吃透。也许因为距离因为神秘,这是一本深刻而漫长的书,顺其自然可能是最好的方式。
于20170703 1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