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络上出现了一个新词——“软世代”,源自《南风窗》杂志中的一组文章。文中提到,“软世代”就是“日本社会学家在《低欲望社会》一书里所描述的日本年轻世代的普遍心理和生活态度,不愿意再背负风险,晚婚化,少子化,丧失物欲、成功欲,消费意愿低迷。恰好中国也存在这种现象,许多人变得不再像自己的父辈一样,将奋斗、拼搏看作人生意义最重要的部分。”
“软世代”的真正含义
照着文中的描述,可以发现作者并没有明确给“软时代”下定义,也没有列出具体数据,更多的只是描述几类特征:“怕担风险”、“缺乏耐心”、“不爱思考”和“收入低”等。仔细观察这些特征,是否会感觉有一点耳熟?是的,我们发现,这几类特征的描述几乎都曾被用在我们自己身上过,越是年纪小,越是不成熟的年纪,形容得好像越贴切。所以我们可以假设它是一种行为特征,并不具体指代某个个体,而是对某类个体某个时间段的某类行为的一种描述。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定义原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软世代”是对一种现象或特性的描述。这样的特征对你我来说并不遥远,因为我们或多或少都曾经历过。
让你“软”的只有你自己
许多人都听过一项实验:美国心理学家塞利,在1967年研究动物时发现,他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施加难以忍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于是在笼子里狂奔,惊恐哀叫。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狗就趴在地上,惊恐哀叫,也不狂奔。后来实验者在给电击前,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倒地呻吟和颤抖。
此时试验中的狗,已经陷入了一种对现实无可奈何甚至绝望的心理状态。随后的几十年,又有研究者反复针对这一现象做了大量实验,实验对象从动物到人,都出现了极其相似的现象: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了怀疑,并不抱希望,放弃尝试去改变。
对这样的现象,心理学上有一个专用名词叫做“习得性无助”。正如那条绝望的狗一样,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项工作上失败,他很有可能就会在这项工作上放弃努力,甚至还会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从而“破罐子破摔”。
根据作者的描述,“软世代”的行为特征与“习得性无助”十分类似,“没有什么能让他们振作或改变”这样的描写虽然过于主观,但总能让许多人回忆起自己那段失意的日子,彷徨无助,感觉做任何事情都会失败。仔细观察它的形成过程是这样的:频繁体验挫折——产生消极认识——产生无助感——出现动机、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
这样的过程,会让我们丧失对幸福的感知力,而软绵绵的“软世代”也正是如此,从对外界挑战的消极认识,到慢慢地藏匿在自己的舒适圈中,同时父母的过度包容又加剧了这一切,是每个人创造了自己的疾病。所以,能让你软的只有自己,问题出在了自己身上。
怎样摆脱这种局面?
一个人在现实中难以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才会选择逃避,所以要摆脱“软绵绵”的状态,实现自我价值是一切核心。
不断反思
每当自己陷入绝望的障碍时,要开始注意自己是否掉进了习得性无助的坑里,要就事论事,分清哪些结果是自己导致的、哪些结果是无法改变的。同时对事不对人,别把事情上的一次失误就归因到自己的能力方面。最后要始终相信事情是可以改变的。
降低门槛
一旦失去自我价值感,会习惯性认定自己以后做的任何事都会失败,所以根据习惯养成公式B=MAT,行为(Behaviour)=动力(Motivation)+能力(Ability)+触发器(Trigger),在动机和触发点确定的情况下,降低门槛来提升能力这一项值是最基本的方法。比如将读一本书分解为每天读几页书,定一些小的目标,降低自己完成的门槛。
获得正面反馈
当完成一项小目标时,想办法获得一些正面的反馈或者变动的奖励,比如当你当你读完一本书或跑完几千米时立刻将结果告诉你亲近的人,从他们的称赞中获得正面反馈,这样的行为会使得习惯易于养成。从而增加自我价值实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