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吼不叫》书评
现在,吼叫成为父母教育孩子比较普遍的一个手段,因为孩子会因为害怕而停止做父母觉得孩子不应该做的事情,听完《不吼不叫》这本书,我才真正意识到对孩子吼叫对孩子的伤害。
吼叫的危害
当父母在吼叫时,会表现出怒气,带有负面情绪,而且紧张感加强,思维不清晰,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了解到,不听话就会有严重后果。但是吼叫会对孩子产生危害。
直接危害:孩子被吓到,感觉委屈,甚至产生情绪反弹。
作为一个小时候,被妈妈吼大的孩子,我深有感悟,当妈妈开始大声吼时,我内心的小人会出现这样的对白:“我就不,我就不。”表现出来的就是,我并不会听妈妈说的话。
孩子小的时候,是属于探索阶段,无知者无畏,所以有时候在父母看来很危险的动作,孩子觉得很自然。父母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自己做的不对,下次不会再做同样的事情,而不是简单地让孩子停止这次的行为。
而且孩子在做错事,就会处于弱势,情绪激动,也不会想听父母的说教,如果父母依然不断重复,就会激化孩子叛逆心,让孩子觉得委屈。即使他知道自己做错了,嘴上也不会想承认,这时还不如给孩子自己反思的机会。
间接危害:影响孩子对自我和世界的积极感受
孩子对于世界的认识来源于家庭,当孩子习惯了家长的呵斥和命令,就会默认为这是社会的常态,心里也会带有攻击性 很难获得积极社交方式。就像有一段话是这么描述的: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妒嫉之中,他就学会了嫉妒。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了罪恶感。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分享之中,他就学会了慷慨。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和正直之中,他就学会了什麼是真理和公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之中,他就学会平静地生活。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对孩子表现会内化为孩子内心的父母,如果父母严厉,孩子内心的父母也会经常批评自己,如果父母全情接受孩子,孩子内耗也会减少很多。孩子是要经历风雨,但是这种风雨不应该是父母给的。
吼叫的原因
触发器
外部触发器:孩子的表现;其他因素,这些包括孩子的表现。其实我很理解父母带孩子的不易,孩子有时候也确实淘气,记得姐姐说,心心一开始是由奶奶带的,当时觉得孩子很可爱,当自己带宝宝时,觉得宝宝是个炸弹,带孩子很累。
内部触发器:自己内心的负面情绪。
情绪会传染,父母工作回家,有些不好的情绪也会带回家,当孩子不听话时,自然会忍不住发火。
父母状态不好
当父母孤立无援,睡眠不足,没有自己的时间,健康堪忧时,自己都照顾不好自己,更加没有办法照顾好孩子。所以作为父母,首先要爱自己,才能把多余的爱传播给孩子。
吼叫是家庭的传统
我问爸妈为什么小时候对我吼叫,妈妈说,自己那一代是被父母打大的,如果犯的错误严重,还会被吊打,舅舅小时候淘气,就被外公吊在横梁上,用鞭子抽过。爸爸还说,叔叔有次没考好,爷爷扔了一个篮子给叔叔,让叔叔不要去上学了,让他去要饭。所以觉得这样的方式很正常。老的教育观念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会模仿父母。所以这种不良的教育习惯就传递下来了。
父母想要改变孩子的天性
每个孩子出生,都带有自己独特的气质 。但是有些家长就想让孩子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比如说,鼓励内向安静的孩子蹦蹦跳跳,让活泼好动的孩子整天坐着安静看书。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想要改变孩子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矛盾。
其实孩子就像一块被一些碎石包裹的玉,父母的任务不是去雕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而是慢慢去剔除外面的碎石,让玉完整无暇地呈现出来。
不吼叫的ABCDE法则
父母需要让自己的内心平静,才能关注,安抚,引导孩子。看似很复杂的六部,熟悉以后就会成为自然反应。
ask
问自己的负面想法是什么?能不能自己解决?
breathe
腹部呼吸,想象每一个细胞充满氧气。用深呼吸舒缓自己紧张的情绪。
calm yourself
平静自我,用积极想法代替消极想法,平静以后再和孩子沟通。
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
想想孩子需要什么,孩子的表现说明了什么。
有时候孩子胡闹,不是因为他们淘气,可能因为他们想要获得父母的关注,所以父母要去观察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empathize
同理心,站到孩子的角度想想。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破了自己喜欢的碗,换位思考,就会明白,孩子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情,内心其实也有点抱歉,如果大声吼叫,反而会让孩子觉得委屈。
4C原则
communication常沟通
要给孩子具体的指令,并且和孩子说明道理。只是命令孩子,孩子会觉得父母是站在权威的角度来看自己,并不明白指令后面的深层次原因,下次遇到还会犯。
choice给选择
当孩子不回答问题,有可能是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比如说孩子不愿好好吃饭,下午的时候,妈妈可以问,晚上吃面条还是米饭,当孩子有选择,感觉到掌控感,吃的可能性会提高。
consequence列后果
父母需要让孩子知道如果做错了事情,会有什么后果。这样孩子会明白听爸妈话(指的是正确的话)的好处。比如说,如果孩子不肯吃饭,父母应该告诉孩子,错过饭点,就不会给他吃任何东西,当孩子尝试过挨饿的滋味,下次就不会任性不吃饭了。
connection有连接
不管工作多忙,都要花时间陪孩子,让孩子知道自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孩子会更加配合父母。陪伴是很多情感的基础,心理层面的熟悉会建立起依赖和亲密度。
注:如果照顾孩子的另有其人,那么也要让管教孩子的人意识到吼叫的危害。当孩子不在场时,单独和他们谈论管教方法。
如果不小心对孩子喊叫,家长要对孩子说道歉。道歉需要带有后悔且真挚的感情,表明自己想为行为承担后果;还要有补救措施,让他们看到自己道歉的决心,比如带孩子出去玩。
用坚定而慎重的语气代替吼叫,当孩子不听话时,可以用比平时更坚定且慎重的语气,让孩子意识到父母现在强调这件事情的重要性。
听完这本书,我反思了一下自己家里的情况。其实妈妈的吼叫对我来说,反而是好事。因为她的吼叫让我认识到消极情绪,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遇到问题,基本不生气,用一个朋友的话说,就是,别人打我一巴掌,我会把另一边的脸伸过去,让他再打一巴掌,而且不动怒。
我的思维过程是,大家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为了更好地解决事情,所以我会让对方先冷静下来,然后再和他沟通,如果是我的错,我会立即道歉,让他接受,并且告诉他我下次会怎么做。如果是对方的错,我会让他意识到这一点,如果他承认,那就皆大欢喜,如果不承认,我也不会争辩。因为我觉得和这样的人生气,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