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女今年小学一年级。
早上送她上学。
路上我问,一周的假期都玩疯了,到学校还会念书吗?
闺女说,当然会,早读的书我都会背,我每天在家都读书20多分钟。
这些我居然不知道,闺女的生活、学习都是我媳妇在管,这方面我很少管。
她说每天在家读书20多分钟,很触动我。
因为一个人的成功,真是从一个有效习惯养成的。
通过时间的复利,会给自身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给大家说说我的一些感受。
最初写文章的时候,有输出的欲望,就是不知道怎么下笔,感觉平时看了很多书,道理都懂就是不会表达,写一篇文章,4个小时。
写完之后,从头一看,写的JB啥?自己都看不下去。
但,没办法,咱就这点水平,硬着头皮干吧。
坚持了几天,问题越来越多,阅读量、关注量,这些先不管,每天要写点啥,都是抓头皮的事。
这很普遍,刚开始写文章的人都面临这个问题,平时积累不够,没有记录的习惯,导致自己写作根本没有可选的素材。
晚上睡不着,自己一个人思考,这个问题必须要解决,该咋办?
决定要给自己立几点要求。
1、每天保持大量输入
看书不低于40分钟,争取能够一周一本书,划出重点,同一个作者的书,一般思想观点相近,找关键论点。
各平台寻找大V,越多越好,关注他,学习写作方式,叙事方法和故事搭配。
每天关注时政要闻,同类型新闻根据时间节点做记录,整理近几年的大事件。
2、手机便签,随时记录有感触的话题、短句、名言
之前刷文章,看视频,有些事情触动了自己,有些明悟,也只是当下爽,过几天就忘了,再想也很难记起来。
还埋怨自己猪脑子!
怎么办?
让自己习惯使用便签,有感触的事情,就及时记录,包括看到的一些名人名言,都记录下来,变成写作的题材和素材。
其实每个作家,脑袋里也记不住那么多东西,但是,他们可以把自己平时记录的东西,整合到一起,就生成一篇文章。
你看那些日更新的大V,每天也要输入大量知识,不做输入只做输出,再厉害的人写两个月,也没题材了。
3、拆书、拆文章、拆影视剧,研究逻辑。
我一直认为理科生的逻辑思维比较强,从写文章开始,才意识到文科生更需要逻辑性。
一篇没有逻辑的文章,是读不下去的,甚至你都不明白作者在表达什么。
比如,小时候写作文,考试结束,经常可以看到老师的批语,作文没有中心思想,其实很简单,就是看文章的人,不知道你要说什么。
所以逻辑思维非常重要,通过拆书、拆文章、拆电影,都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逻辑。
习惯之后,我就发现,自己看事物,关注的角度不同了,能更清晰的看到本质。
看一个电影不再是单纯的看故事,不是分辨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而是在看,这个电影想通过故事表达什么。
4、搜索、整理资料
把搜索放到自己的日常计划里,在这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有太多我们认知之外的东西。
通过搜索可以把自己不懂的,找到官方、可信机构的解释或信息来源。
还可以通过搜索,收集自己想要的各种信息资源,不同类型资料整理分类就可以了。
5、知识付费
知识付费争议比较多,一部分人认同知识付费,价值互换,一部分人理解知识付费是割韭菜,其实我个人是比较认同知识付费的,而且也是知识付费参与者。
对于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用钱或者资源去交换,个人理解不是割韭菜,现在社会谁的时间都很宝贵,价值交换最可靠。
这方面只是自己的选择,不做讨论,有时间单独写一篇。
总之,这段时间的收获很满,写文章就是输出倒逼输入,输入沉淀变成输出,一个小小的闭环,缺少哪边都不是良性循环。
当然,最重要的是实操。
今天是一个小的时间节点,做个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