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大多数。农民遇到新问题时,思维方式往往是想想有什么过去的经验可以遵循。这种思维方式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哲学。
从孔子开始,大多数哲学家都要找古代的权威来支持自己的学说。
孔子喜欢找西周的文王与周公;
墨子则找更古老的夏禹;
孟子为了凌驾于墨子之上,则找比夏禹更早的尧舜;
而道家为了胜过儒家与墨家,则请出了还要早几百年的伏羲、神农。
这些哲学家在这么做的时候,其实是建立了一种历史退化观:他们都认为,人类社会的黄金时代在过去,而非未来。自黄金时代以后,历史是在日渐退化,为了解决问题,人类社会不在于创新,而是要退回到黄金时代。
而法家,作为先秦各主要思想流派中最后出现的一支,在历史观方面则是一个鲜明的例外。
法家深深地懂得,每个时代的变化,都是不得不变的原因,必须现实地对待世界、解决问题。
更古代的人可能确实比较纯朴,道德上值得称颂,但那是由于当时所处时代的物质条件所限制,并不意味着把他们放到当今这个大背景下,他们也依然品德高尚。
韩非子认为,对于新时代产生的新问题,则应该使用新的方法。
但看不到现实变化发展、顽固不化的人又的确存在,韩非子把这种人叫蠢人,并讲了一个小故事,叫守株待兔。
在现代人看来,对于新时代产生的新问题,则应该使用新的方法,这个思想已深入人心。可放在先秦时期,这却实在是一种革命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