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正作业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效果反馈的重要途径。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的改进具有调节功能,而且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刺激作用。因此,学生订正作业的这一环节,对强化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在数学学习中,学生总会出现对某些题目一错再错的现象,这是由于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曾出现过的错误纠错不彻底,落实不好而留下的“后遗症”。怎样才能减少甚至杜绝这种“顽症”呢?建个“纠错本”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同学们走出“屡改屡错”的困境。
所谓“纠错本”就是要求学生准备一本较厚的笔记本,把平时作业及考试中出现典型性错误抄下来或“剪切”下来,“粘贴”并整理编辑在笔记本上。它有许多好处。既是学生积累学习经验和学习资料的宝库,又是教师改进教学,探索规律,研究学生的重要依据,更是提高考试质量的有效措施。笔者将对纠错本的建立、使用、意义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建前分类,方便复习。在记录前,在老师的指导下对错题进行分类,不同类别的题目记到不同的位置,这样能更方便查找和分析。类别可按照按章节分,也可按题型分,还可按错误原因来分。如按题型分:选择类、计算类、填空类、图型类、应用类等,如按错误原因分:概念模糊类、粗心大意类、技巧未掌握类等,并将各题注明属于哪册哪一单元。这样分类的优点在于既能按错因查找,又能按各章节易错知识点查找,给今后的复习带来简便,另外也简化了“纠错本”。建立纠错本时,不能只注意错题,还要注意一些选择正确的题目,尤其是那些误打误撞、侥幸答对的题目。
二、错题记录,要全面分析做错的题目。把做错的原题在纠错本上原原本本地抄一遍或剪下来贴在纠错本上,并把原来错误的解法清晰地摘要在纠错本上。正确解题思路。当老师讲解出正确答案时,同学们手随着老师的讲解,最后按老师讲的正确思路,一步一步规范地把原题做一遍,以便加深印象和逐步形成能力。出错原因。现在只是把题目和正确的答案写下来,没有错题反思,这样不容易总结,也没有明确自己的问题到底在哪里,记录时要重点分析出错原因。
三、抓紧抓实,持之以恒。纠错本的建立,贵在坚持。不拘时间,不问多少,不分课内、课外,凡是错题都应一题不漏地主动收录。对于基础教差的同学,更应如此。除了记录规定作业上的错误,还应做个有心人,及时记录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哪怕只是一念之错,也力争记录下来,努力为今后的反思积累第一手资料。课堂上来不及记录的,课后一定要及时记录,在校来不及记录的,回家要及时补记。
四、常翻常看,温故知新。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容易忘记错误,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回顾自己的错题集,这样不仅会让我们有效规避错误,也能从中领悟到新的知识与感悟,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在旁边注上自己的见解,体会与领悟,这些都是灵感的火花,智慧的结晶,是自己独有的经验,是真正的无价之宝。
五、做好整理,活页装订。将“纠错本”按自己的风格,编号页码,进行装订,由于每页不固定,故每次查阅时还可及时更换或补充。在活页装订时,对一学期的错题进行综合分析,删除已彻底理解的题目,留下有疑问的题目,留下比较有代表性、能够举一反三的好题。
六、深入分析,找出“病根”。纠错的方法,提高是目的,找出错因才是关键,对于自己发现的错误,我们可以把自己最初的错误与正确答案加以对照,从而达到长效记忆以防再犯的目的,对于自己比较模糊的错误,我们一定要向周围的老师或同学请教,直到找出自己理解或记忆的盲区,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纠错的目的。
七、分析归纳,总结方法。这是纠错的最后一环,也是拔高解题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自己所犯错误的分析,归类整理,我们就能找出解决它的思路与方法,面对一个问题,审题时我们就要学会善于揣摩命题人的意图与侧重点,这种类型的题有什么特点,涉及几个知识点,突破口在哪里,难点、重点又在哪里,是否通法通解,是否有简捷方法等,通过多问几个为什么,把一道错题弄懂弄会,从而达到做一题会一类,错过一次决不再错的境界。
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要求数学教学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反思,及时纠正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求真、求实,认真严谨,勇于探索等良好个性品质,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这就要求老师重视对学生“纠错本”使用的合理引导,课堂上来不及记录的,课后一定要及时记录,在校来不及记录的,回家要及时补记。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针对学生特点,以专题课的形式指导学生利用“纠错本”整理记录有方法、规律的题型。指导学生在相应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总结、反思,进而构建出适合自身特点的纠错策略,促使“纠错本”发挥出最大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