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遍读,快速读完,能多快就多快,做到观其大略。
第一遍是感性认识。我们看完这本书后,脑子可能很混沌,甚至一片空白。如果是小说,也可能只是有一个大概的结局印象。
所以,第一遍我用电子阅读器看,效果更好。阅读器不很伤眼,字体可以调节,让人关注当下,把我们拉进了与每个字词之间的距离,这也是微观的切实感受字词句。最重要的是阅读器可以一页一页的看,没有拿着整本书的潜在心理压力,这其实也是加快了阅读速度。
当然,我会不时地关注阅读器下面的“每章还剩多少时间”,这也是一个把大目标划成小目标,来减少心理压力的好方法。如果一开始看的是纸质书,我会看一下整本书有多少页,然后大致算到一天需要看多少页。
以我的经验,20W字左右的书大概两周左右时间都能看完,那么我会根据这本书的字数和厚度给自己规划时间。假如200页的书,我需要2周之内看完,我每天必须要看14页,也就是7张的内容。那么,我会在第7张的地方折上页码,看到这里,我今天的任务就算完成了。以此类推,我会每天不间断的重复上面操作,趁热打铁,一下子看完。
因为我注意到,一本书中间隔了一段时间甚至只那么几天,再回过头来看这本书的时候,自己都好像不知道它在讲什么了,还得重新进行回顾,这样浪费掉了大量原本不必要的时间,而且我发现,这样对自己阅读能力的信心会大打折扣,长此以往,也严重腐蚀了自己对阅读的兴趣。
第二遍读,跳着读完,做到提纲挈领。
这一遍是理性认识。我们看完这本书后,对整本书的大致结构安排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比如,这种书分为那几部分,主要讲了什么,怎么讲的等等。我们对书中提出的概念,或对其中陌生的领域的那些新知识也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
这一遍用纸质书看,效果更好。纸质书容易翻页,比如直接翻到某个相关的地方,或者翻到前面作者已经提到的内容,这样就能更好地联系起来。还可以拿笔直接圈点,划线,做笔记,写感想。有些地方停下来仔细读,有些地方快速读,甚至有些地方可以直接跳过。
以我的经验,在读第二遍时挑战依然很大,而且用的时间会更长。因为看第一遍的时候,光是熟悉新的内容材料就占用了我过多的精力,自己对文字背后的道理和意义就思考地不够深入了。看第二遍时,我才会静下心来去认真的思考,然后去总结,去提炼自己的所思和所想,最后形成我的文字,内化成自己的思考和表达。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往往评分很高的书,它的语言流畅度,内容的深度等等都是无可挑剔的,比如《语言学的邀请》、《占有还是存在》、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等等。
看完两遍书后,我会紧接着写一个书评。
书评包括四部分:内容简介、我的感触、本书特色、我的看法。整篇书评大概1000字到3000字不等。
内容简介主要锻炼自己表述清楚事物的能力。比如,这本书的作者是谁?这本书的主题是什么?整本书分为哪几大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我的感触主要提取自己读完这本书后的收获能力。比如,作者写出的某段话引起了我的共鸣;这句话有很深的寓意,而这个寓意可能是此时自己的灵感;看到作者描写了一个现象,而这个现象背后有很深的文化,历史,社会等等因素,可能是其中某个或综合因素造成了这一现象,比如《碧血剑》中,为什么夏雪宜不喜欢何红药,却喜欢灭门仇家之女温仪?这时,就需要把自己这一思想内涵清晰地表述出来。
本书特色主要锻炼自己鉴赏事物,吸取别人优点的能力。比如,他写的文章怎么好了?这个比喻句写的好,这个词用的妙。作者的语言这么流畅,怎么做到的?作者这篇文章的结构安排为什么这么巧妙?
我的看法主要锻炼自己的思辨能力。比如,作者写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应该这么写或做会更好。如果本书特色部分是发现作者好的地方,那我的看法部分就是发现作者不好的地方。通过点出不好的,有瑕疵的部分来让自己从作者的思维惯性中跳出来,而不是迷失其中。
以我的经验,当我要写内容简介部分时,我会一边参照整本书的目录,一边组织语言进行总结。因为作者创作这本书时,并不是随便编排的,也一定是有一个内在的逻辑贯穿其中的。我想通过书的目录为线索,然后依次找到这个逻辑,就能把握住整本书的核心。而且,我发现,当我写完这部分内容时,我对书里的观点概念也更加不容易遗忘掉。
但是,要写出这一部分并不容易,我发现,当我把第二部分我的感触写完后,书中大致的零碎知识点已被我吸收,接下来写第一部就像是一个胶水,通过完成这部分的内容,我就能快速的黏住第二部分,而且经过很长时间不会遗忘。此时,在完成第一、第二部分的写作后,我又发现第三、第四部分也就能更加主观和客观地进行深入浅出、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