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角色扮演
系统排列是角色扮演的一种,角色扮演是应用心理学的三大类调适技术之一。这三类技术是:
意识认知技术:案主通过口语讲述,主要是(第三身)旁述自己的经历和对经历的体会,从而达到觉察和调适。心理咨询和认知治疗主要应用这类技术。
非意识技术:案主通过对非意识(包括潜意识和各类情绪思想行为记忆介面如呼吸、姿态、肌肉及眼球张力等)的指令来作出心理调适。催眠、重生(REBIRTHING)眼球减敏(EMDR)身感经验(SE)、人体力学(KT/TFT)、情绪自由技术(EFT)都是这一类技术,心理分析,通过自由联想技术,把案主处于意识与潜意识的临界来作口语讲述,可视作意识与非意识共用的技术。
角色扮演:在假设的情况下,案主进行虚拟经历实体世界的自身或他人。虚拟经历就是扮演或旁观他人扮演实体世界某人的角色。扮演就是以动作、对白(第一身讲述)、情绪思想释放、仪式的进行以及关于这些经历的讲述(第三身旁白)、分析和旁观,来虚拟实体世界的情况。虽然是虚拟经历,但是扮演者和旁观者,在适当的假设空间(舞台)和导演(治疗师)的引领下,可以感受实体世界类似的情绪思想和动作,有时更能感受和释放出实体世界中不够明确,没有觉察或压抑了的对话、动作和相关的情怀。
角色扮演达到的疗效:可以分为四大类:
认知:更觉察实体世界的真相
释放:舒展情绪、思想、动作、对话。
重塑:开展各个角色在实体世界没有发生的虚拟经历,把实体世界有问题的互动模式重塑,调适为常态的互动模式。
共时:虚拟的认知、释放或重塑影响实体世界,对扮演者、旁观者以至不在场者发生改变。
2、舞台与戏剧牵力
2.1舞台
作扮演的假设情况,可以称作舞台。治疗性的舞台,可分为两大类:
虚拟舞台:即通过观想来建构时空、角色与互动。荣格(JUNG) 的积极观想(ACTIVE IMAGINATION)和很多采用静坐冥想的技术都属于这一类。
实体舞台:最早成派的,是莫雷诺(MORENO)的心理剧(PSYCHO
DRAMA)。贝尔斯(PERLS)的完型治疗(GESTALT THERAPY)、法兰克(FRANKL)的存在心理治疗(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栢尼尔(BERNIE)的交互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萨提尔(SATIR)的家庭重塑(FAMILY
REMODELLING)和近十多年才兴起的海灵格(HELLINGER)的系统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都主体采用实体舞台来作角色扮演。
2.2 戏剧牵力
把一个此时此地的空间假设为另一个实体的时空(不论这个实体属于过去、现在、甚至未来),把一些人(或物件)假设为实体时空的另一些人,便会显现出实体世界的心理情况,有时比实体世界更清晰明确地反映问题,从而比实体世界更有效地开展重塑调适。为什么可以这样?
首先要谈谈戏剧牵力(DRAMATIC
TENSION,也译作戏剧张力)的现象。古希腊时代西方已觉察到舞台演出或某些轨仪的举行,对扮演者和旁观者都产生一定的心理振荡。舞台建构和角色暖身之后,台上和台下都会感到一股无形的牵引力,把大家整体推动,驱使扮演者自然地融入角色(ACTING
IN),出色地演出(ACTING
OUT),把本来形式化了的对白动作变成似乎自然即兴般真诚真实的互动;旁观者也情不自禁地产生同理感,把虚拟的情况感受为实体世界般真实。
俄国戏剧大师史坦尼斯拉夫斯基(STANISLAVSKI)把这种现象称为神奇的假设(MAGIC
IF),强调应全情投入,完全从主观回应牵力,甚至真的是即兴演出,以达到台上台下的情绪表达和释放。德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BRECHT)则认为融入角色以外,应适当时机执行情绪疏离(ALIENATION)把扮演者和旁观者从牵力中抽离,进行第三身觉察、评述和分析,达到情绪表达和认知重塑。
萨提尔的家庭重塑,对扮演者融入角色的要求不高(即演出时旁白较多和动作偏向形式化)。法兰克的存在心理分析也有类似情况。这两派都对戏剧牵力不大应用,也不作讨论,只要求扮演者不要太多杂念,保持身心中正(CENTERING)
莫雷诺、贝尔斯、栢尼尔和海灵格都把注意力放在建构戏剧牵力,使扮演者都能全情融入角色,自然(很多时即兴)地把实体世界显现在舞台上。同时,他们也参照布莱希特的方法,要求扮演者由牵力抽离做旁白,达到觉察和认知。
莫雷诺把戏剧牵力神秘化地称为不可解释的心电感应(TELE)。海灵格有着一定的神秘主义倾向,他把戏剧牵力称为系统能量场(SYSTEMIC ENERGY FIELD),宣称这现象神秘不可解释。
贝尔斯受莫雷诺心理剧影响才创立了完型治疗里的空椅技术。但贝尔斯却认为牵力现象可以有科学解释。它采用量子力学力场(FIELD,也译作场域)的观念,把牵力称为力场,浸淫在其中的人都受到力场的远距影响。
栢尼尔是没有神秘主义倾向的英国人。他认为我们是戏梦人生。自我就是多个角色(即身份地位)的总和。 我们在实体世界里不停在各个系统
(他们称为游戏 GAMES
)中扮演多种角色(如家庭的严父、企业里的小丑、社会的受害人等等)。有时更在自己不觉察的系统里不觉察地扮演自己或他人的角色(如在与医生的互动中扮演父亲心内的小孩,成了乞求可怜的角色)。代演出(ACTING
OUT)是为我们每个人的专长。所以在舞台上角色扮演这个“游戏”,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驾轻就熟,暖身之后便融入角色,建构游戏的牵力。
栢尼尔的观点,源自佛洛依德与荣格。尤其是荣格,他认为我们的文化与历史,凝聚在不同层次的系统(他称之为集体潜意识)。在我们的深层心理驱动我们,使我们通常不觉察地追求完美地演出既定角色的既定互动模式。荣格称这些既定角色为典型(ARCHETYPE)。集体潜意识(即系统)在实体世界和虚拟世界都可以对我们和我们的扮演者产生牵力。在舞台上改变了我们对牵力的互动,引致实体世界类似的改变,荣格称这现象为共时性(SYNCHRONICITY)。 荣格对典型、集体潜意识和共时性的理解,部分来自他对希腊神话和传说的研究,部分来自易经及相关的儒家及道家系统的探讨(时至今日,荣格的《易经序》)和《道家金丹术与典型》仍是荣格心理学的必读文献)。
荣格相信戏剧牵力(即集体潜意识对个体的牵力)是可以科学地解释的,他相信我们共同参与的深层心理结构,源自我们的文化历史,也印记在我们的生理结构,包括脑结构和基因,近十多年的进化生物学研究,特别是社蒂兰克(SHELDRAKE)等人发现生物群体,包括人类,可以感受到整个群体互动时推动力,称为变力场域(MORPHIC FIELD)。个体遥距感受到同一系统的其他个体的情况。作出相关反应,称为变力共振(MORPHIC RESONANCE)。近数年脑神经元研究,更发现遥距感应和模拟,是通过特别的神经元,称为镜神经元(MIRROR NEURON)的遥距互动产生的。戏剧牵力等似乎神秘不可解的想象,看来只要有足够的科研,是可以有科学解释的。
3、角色与调适
实体世界和舞台上的系统和角色,可以有多少个,是不是可以分类(即是概括为数个至数十个可以容易理解的大类)?角色在系统中的互动有没有规律?什么是常态的互动,什么是病态(或有问题)的互动?如何把病态调适为常态?
3.1人本主义
莫雷诺、贝尔斯和法兰克都深受欧洲人本主义思潮影响。他们都相信个人先于系统,个人受历史文化家庭的局限,便是病态,我们需要对情绪思想行为的局限作出觉察,然后抽离地寻找最真最觉得自在的自我,这便是人生最高理想。自我最终是没有内涵、没有局限、自由自在的。这个观点,令到莫雷诺等对系统及角色的分类和互动规律没有探讨的兴趣。
萨提尔亦深受人本主义影响,所以她也假设角色和系统互动的规律都是病态的显现---打岔、指责、超理性、讨好。常态就是超越了这些定形的互动,弹性地自在地活下去。
3.2历史哲学思潮:荣格
荣格和弗洛伊德一样,深受欧洲另一大思潮——历史哲学思潮的影响,认为系统先于个人,个人受系统局限是既定和不可避免的。他从易经的研究得出最基本的系统就是阴阳,即父母这个只有两个典型角色的系统,由此衍生兄弟姐妹、人生阶段、成败得失、事业、生死等系统和角色。各个系统深深烙印了我们的历史文化,成为神话传说(myth)或经典智慧(例如易经)。病态的角色扮演,就是要求过度完美地扮演角色,分别不了理想化的典型和现实的不完美。例如孩子要求父母作“真正”的父母,丈夫要求自己是无暇的男性典型的化身,也把完美的女性典型投射到妻子身上而感到她不能达到要求而失望。觉察到我们之前不觉察到在扮演的典型角色、觉察到我们追求完美地扮演这些典型角色,我们便能从系统局限中进行自我化(INDIVIDUATION)。觉察到局限的自我,便是真我(SELF)。
3.3 历史哲学思潮:栢尼尔、海灵格
栢尼尔同样受历史哲学思潮影响。他受荣格的集体潜意识观念启发而对过百个病态系统(他称为游戏)作了详细描述和进行调适的研究。他应用弗洛伊德的三分人格论,把所有系统总结为只有三大典型角色——父母,成人,孩童。常态的互动,是对等的(某甲的成人角色和某乙的成人角色互动)。病态的互动,是文叉的 (某甲的成人角色和某乙的父母或孩子角色互动)。自我受内涵局限是不能避免的。自在的自我,不是没有局限,而是觉察地、常态地利用局限和他人互动。自我是在系统互动显现出来的。
海灵格最初接触角色扮演,就是学习栢尼尔流派的交互心理分析。海灵格作为一个德国人,更容易接受历史哲学思潮,更清晰地指出系统先于个人。系统决定个人角色,如家庭中是父、母、子、女等,企业中是主管、职员、股东、客人等。个人可以说就是不同系统中的各个角色整合起来的聚合。系统有先决的互动规律,如家庭中后辈应对长辈要求关爱和付出尊重。辈分的亲疏决定关爱和尊重的不同,这就是“爱的序位”,失序引致病态的互动。例如把角色绝对化(追求完美的母亲和恋人)、角色错位(把大儿子当作小儿子般溺爱)、互动失衡(子女认为控制父母就是爱,忘丢了尊重)、系统混乱(祖父母养育孩儿,使他以为和父母同辈)。调适病态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把实体世界的系统情况显现,进行觉察,释放情绪,重塑较常态的互动模式及共时地影响实体世界。
4.易经对角色扮演的影响
上文已论及易经对荣格的影响,此处谈谈笔者亲自听闻关于易经对其他流派的影响。
法兰克和萨拉尔都没有资料显示曾受易经影响,笔者只记得参加有关工作坊时,他们曾浅易地谈过阴与阳的二分法,却表达不出什么深度。
据莫雷诺的传人,他的太太ZERKA告诉笔者,莫雷诺中年时已对荣格等人关于易经的智慧有很大的兴趣,尤其是阴阳对立又互入互换,投入又抽离。这观念可能启发他一些关于角色要对立地面质然后互换角色的技术。ZERKA亦提到莫雷诺晚年对易经衍生的道家阴阳五行开始作研究,认为“自然”的分类可接受。
ZERKA之后的一个学生,美籍华人龚鉥,便是采用五行来开展角色扮演,并著有《易术》一书,(但书中只提到五行,没有提及如何把易经和易传如何应用在角色扮演)。
贝尔斯的几位学生都在著作中提到贝尔斯的空椅技术是由莫雷诺启发的。他们当中的一位告诉笔者贝尔斯用了一些心血,研读了一些关于易经阴阳互换、商易归藏里的十二辟卦和黄帝内经子午流注的对立经络既排斥又可借用的论著。
栢尼尔的一位学生告诉笔者栢尼尔曾对他一位学生把易经六十四卦当作六十四个游戏(例如兑卦是小女孩谈恋爱的骗食游戏、咸卦是少男少女的迷恋游戏、艮卦是小男孩性幻想游戏等等)。但由于他早逝而不了了之,可说是可惜。
至于海灵格,笔者从阅读他的著作和参加多个他的工作坊的经历,只知道他对易经阴阳有粗浅的认知。易经系统对他没有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