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时力学习日志】
本训练营:10倍赚回培训费·学习力营
今日主题:1-2 你是哪种学习类型?
学习日期:2021年3月9日
1、[收]我在课程里的收获(我学·核心· WHY·WHAT·HOW+我思+正反栗子+我行):
1.1 温故
1.1.1 看日志
【我学】
谢谢崔律在温故环节提醒我如何看小伙伴的日志,如何从小伙伴的日志中学习。崔律说看日志时不仅要看形式,还要看内容。
【我思】
看小伙伴日志的形式,可以关注对方是按照什么结构或逻辑写的日志,看对方使用了什么编号、图标/表情。
看小伙伴日志的内容,关注对方通过课程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思考,列举了什么例子,规划了什么行动。同时思考自己能借鉴哪些内容,比如对方举的例子有没有发生在我身上过,我当时是如何应对的,学了这个课程后我可以如何改善。
1.1.2 表达方式
【我学】
(1)崔律在温故环节示范了小组内如何互评日志,可以找违和感、看用词、看标点等。比如,在书面语中,最好用“脑袋”替换“脑子”,前者更加优雅,让人听起来更舒服。比如,消化和考试技巧等的关系是什么?PPT中的图形表达代表的是什么关系?使用冒号是否恰当。
要记住,小组互评日志是给彼此反馈,帮助彼此提升,而不是显示自己的优越感,要做到注意用语,尽量多使用柔和的语言,要尊重对方。
(2)听课时、写日志时、感恩时、冥想时,要微笑,不要严肃。
【我思】
(1)昨天听课时我没听到崔律是如何讲“考/写/讲/用”的消化和应试技巧的关系,所以写日志的时候靠自己瞎蒙,当时的理解和熊磊类似,以为应试技巧属于消化。经过崔律今天的澄清我才知道消化和应试技巧是加号而不是冒号的关系。感谢@熊磊在日志中记录自己的收获、思考和行动,感谢崔律上墙@熊磊的日志,感谢崔律的澄清。
(2)和朋友见面聊天时,和社群伙伴线上团建、共读时,整体上我是爱微笑的。然而,在听课、写日志、读书或者工作时我基本是严肃的,面无表情,很少微笑。以前没有人告诉我“要微笑,不要严肃。”,我也没觉得那样有什么不好。谢谢崔律的温馨提醒,如果我希望变得柔和,想要给人一种柔和的感觉,的确可以从做事时微笑开始。
【我行】
√ 听崔律讲到“要微笑,不要严肃”时,立即微笑;写这段文字时,立即微笑。
1.2 新知·四种学习类型
【我学】
(1)核心:今天崔律讲解了从接收信息和处理信息两个维度划分的四种学习类型——意义型、分析型、常识型、动态型。
(2)WHY:崔律为什么要讲学习类型?我为什么要了解自己的学习类型?因为发现自己的学习类型有助于更好地使用自己的学习类型,有助于发挥特长/优势。
(3)WHAT:四种学习类型是什么?
四种学习类型:意义型(WHY)、分析型(WHAT)、常识型(HOW)、动态型(IF)。这四种学习类型是基于两个维度——接收信息和处理信息来划分的。接收信息的维度是体验、概念,处理信息的维度是行动、反思。
①体验:比如中草药资源丰富的地区的孩子从小就接触中草药,从生活体验中知道这些草药长什么样子、有什么用、如何炮制等。
②概念:比如在医学院、药学院的学生们接受系统学习。
③行动:学习知识后立即行动,直接使用。
④反思:学习知识后先思考、反思、制定计划。
(4)HOW:如何应用这四种学习类型?
看当前的环境是否和自己的学习类型相匹配。如果不匹配,或者改变自己,或者换环境。学习类型是可以改变的,虽然慢,但是可以改变。
【我思】
我感觉我的学习类型是2>3>1>4,分析型(what)和常识型(how)为主,动态型(IF)最弱。我倾向于接收系统学习,而非从体验中学习;我在书中、课程中、文章中看到某个知识点后通常不会直接应用,而是会先反思自己过去的经验,制定计划,然后再去应用,有时很久很久都不用,直到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看到这个知识点后才用起来。另外,在读书、听课时我对why不那么感兴趣,总想快点得到how,而且是清晰、具体、容易操作的how。
【例子】
正面:我感觉自己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学习类型。学生时代分析型学习方式帮助我取得较好的成绩;这几年又通过大量阅读书籍和参加崔律的微课和社群学习自我管理和个人成长的方方面面。我的工作环境也是更强调概念型接收信息。
反面:我感觉科研要求的是动态型和意义型的学习方式,需要从体验中学习,也需要创新。也许我之前不喜欢科研、不做科研和我的学习类型不匹配有一些关系。换环境是需要魄力和勇气的,我感觉自己现在不太具备这些,也许我可以逐渐改变自己的学习类型,去匹配环境。
2、[问]自问自答:
【自问】今天调整了听课方式,感觉如何?
【自答】
整体比昨天好一些。
亮点:
①做到了进入瞩目后立即退出电脑微信,将手机放到电脑桌下方,整个听课过程中没有看手机。
②瞩目全屏,只有PPT更换时才用截图工具将PPT复制并粘贴到印象笔记的课程记录,减少了切换次数。
③启用纸质笔记本,一页纸一节课,左侧写温故,右侧写新知,记录了崔律的讲解。
不足:
笔记还是以PPT上有的内容为主,对崔律的口头讲解尤其是细节记录的很少。分析原因:感觉主要和耳朵的打开程度有关,很多细节好像没有接收到,都被过滤掉了。
改善措施:周三提前制作纸质笔记的框架,用铅笔分割成温故、新知两部分,新知再分成核心、why、what、how的部分,这样听课更有结构,也许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去接收信息。
3、[说]我对本营的点赞和建议:
3.1 点赞
(1)谢谢崔律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谢谢崔律分享自己总结的学习模型、自己学习和调整的学习类型等。
(2)谢谢崔律提供了“测一测”,让我更加清楚如何更有针对性地学习。
(3)谢谢崔律根据大家的学习情况调整日志的模板,展现了“模板化+优化”的使用。
3.2 建议
能否在上课前10分钟将课程PPT图片发到荔枝微课中?这样就可以先制作完整的课程记录,还可以提前看看温故环节上墙的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