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黄山
(一)
汽车从黄山市驶出,直奔汤口镇黄山脚下。一路蜿蜒千山中,心中无数次发问:在这崎岖连绵的山岭中,是谁最早发现黄山这个天造的人间奇境呢?
黄山原名“黟山”,因峰岩青黑,遥望苍黛而得名。后因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故改名“黄山”。明朝旅行家徐霞客登临黄山赞叹:“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被后人引申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一路爬山越岭,我们坐在车上尚感疲惫,遥想当年的徐霞客又是如何到达黄山的呢?就算他的行李是雇人背着的,但这无尽的山路还得靠自己手执藤杖,风餐露宿,踽踽独行吧?原始的崇山峻岭,少不了虎豹豺狼,那个惊、那个险,也是让人感叹的。而今天的我们进黄山的人群,如千军万马,浩浩荡荡。那时候上山的人,估计是孤零零的,夜间也只能松明引路壮胆,一步一步爬上去。我想,如果不是徐霞客具备探寻大自然奥秘的求实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他是不会写出传世的中国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的!
到达黄山风景区,等待坐索道排队的人群弯弯曲曲,队伍很长很长,行进的速度又如蜗牛前行。一个多小时后我们终于坐了上去。索道飞速跨无数座山峰,翠绿松枝,层层叠叠,我们穿越白云翠峰抵达观景台。一眼望去,高耸的峰尖上,云烟缭绕,日霞初上,群峰前拥后簇,起伏参差,三大主峰鼎足而立,直入云天。滚滚云浪如雪翻飞,构筑成奇丽的云海,气势磅礴。
(二)
山中道路很宽,路面平整。走过步仙桥,三溪桥,天峰桥,侧转回到排云亭,再登光明顶。遥望长长的一坡高过一坡的阶梯,甚感山势陡峭,望不到边。二妹五妹害怕登不上去,不停地询问路人还有多远。有人说,还有十里远,有的说,他们是从迎客松爬上来的,用了四个小时。此时我们要上飞来石后,才能登上光明顶,然后到天海,鳌鱼峰,莲花峰,最后到迎客松下,再上玉屏楼索道打道回府。
久居都市养尊处优的老二老五,坐在阶梯上,欲哭不能。呵呵,黄山不仅山奇,路也独特,堪称第二奇。进了山,没有车,一律靠自己步行,前进也好,后退也罢,由不得你,必须一步一步继续前行,走不了回头路。偶有轿夫经过,个个挥汗如雨,气喘吁吁,你又何忍?年纪轻轻的坐上去,招摇过市,定会羞愧难耐也。这时一对小夫妻牵着二岁多大的儿子走过来了,在登梯时是抱着走的。又见婆媳孙三人走过来,接着登梯时,年近50的婆婆抱起孙子上,那步伐悠悠,足力坚毅,无不让我们感叹,惭愧。咬咬牙,二妹五妹就紧跟着这二个小朋友开始上光明顶。
(三)
黄山遍地是松,绝壁断崖,幽幽满是劲松。这也是黄山的一奇。
黄山群峰一色松翠,巨石奇峰上,山腰间,总有一棵或数棵独具苍劲的青松。迎着风霜,迎着雪雨,高高的挺立,松枝总是向山脚下的方向伸展,其姿如画。更有巨石间那根部干枯中,又长出有姿有形的翠松。那风采,宛如一种精神,展示着生命的顽强和俊美。更有断崖石峰中的松,经年与石头搏斗,最终穿出坚如钢铁的石体,傲骨屹立,那气概,无不让人钦佩和崇拜。
黄山的迎客松,世界闻名,让人叹为观止。
峻峭峰腰一棵松,迎来送往客重重。
翻腾云海奇岩傲,缥缈霞光怪石冲。
巍峨挺坚舒俊秀,玲珑叠翠画春冬。
古今绝壁风霜度,世事千秋总盛容。
(四)
突兀而起的巨石,形态各异。如飞禽,似走兽,或人物,争相竞秀,意趣无穷。那鳌鱼峰,远看如巨大的鳌鱼匍匐前行,峰前层层叠起的大石块,好似有龟葡伏,如“鳌鱼驮金龟”之状,恰如古诗云:“东海有巨鳌,何年飞到此,人行穿鱼腹,沾衣湿玉髓”。
那些岩石,仿佛是神工砌就,表面平滑,截面又如刀削,自天上直角切下,约十几丈高。大自然如此神奇,不可思议地将巨石垒成峰,架成桥,形成穴,而且逶迤连绵。如飞来石,手机石,巧夺天工,神态惟妙惟肖,无不让人咂舌称奇。
终于到达了迎客松风景区,离玉屏楼索道不远了,大家都大口地呼吸着空气,喘息着,同时也松了一口气。山坡上,景台边歇满了游人。那两个小朋友也已抵达此处,两只小手高高地举起,向天空指点着,双脚蹦着如此欢快。我们大家空手游黄山如此吃力,艰苦,而这两个小家伙在父母、祖母的肩头和怀抱下,完成了整个行程,留给人们无尽地感怀。世间最无私、最坚韧不拔地爱,莫过于父母给予的博大而深厚的爱。我们未曾见七八十岁的老人,由子女背着走过一段路程;却有几十岁奶奶抱着孙子登天梯。
啊,世间这水,总是向下流淌,源源不断,千古不变。
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