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主要讲了“我”和儿子克里斯、约翰夫妇骑摩托车旅行,而在这趟旅程中穿插讲述了另一场追寻——斐德洛修学哲学和真理、试图建立自己的关于“良质”的理论、不断追求自我解脱和探索生命意义。
书中的关于斐德洛的部分,“我”称之为一场伟大的肖陶扩。西方经典、机车维修技术、哲学与理性、主客体二元论、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等,这些都是斐德洛一路的思考,“我”也在尝试着将这个思考、探索的过程详细地描写出来。实际上,“我”所写的斐德洛的经历体悟,就是曾经的因为精神问题而入院的自己。而如见,在这一趟摩托车旅程中,自然景色的美丽、自己的思考将现在与斐德洛不断一点点重叠起来——与其称之为记忆重叠,或也可以称之为潜入过去的意识,遇到过去的自己、寻求自我解脱,从而完整了现在的“我”,不再是饱受思想的破碎和心灵的折磨。
短时间内,很简略地把这本书读了两遍。第一遍依照顺序全文读下来、肖陶扩中的理论和探索,我读得很吃力。很惊叹于斐德洛的思考和发现,但若真的要思考、理解其中的逻辑,又或是去理解那些哲学的认识,还是很难的。因而这第一遍的阅读体验算是很苦涩,但读完算是有了大致的认识,知道“我”和斐德洛的关系,也有一些了解了克里斯的反常。第二遍的阅读,不是全本阅读,而是跳过了整个肖陶扩的部分,只关注了整个摩托车的旅程。一路风景的变化、心情变化的历程,“我”和克里斯两个人的情绪变化等细节,这些都是第二遍的收获。
实际上,摩托车的旅程和斐德洛追寻的过程,这两者是相互呼应而来的吧。旅程中需要考虑很多自然、天气的因素,旅程中有高山区有山顶,斐德洛一度追寻的也是思想上的“高山区”。而“我”终于爬上了山顶的时刻,也正是“我”知道自己和斐德洛真正关系的时刻。
剥离了整个肖陶扩的过程去看整本书,这种做法蛮奇怪,但丝毫不会让这本书变成了纯粹的游记、亦不至于大打折扣,倒是少了不少引起深度思考的内容吧。事实上,在面对自然、面对旅途中,“我”同样也是在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思考、追寻和解答着自己的问题,这些都给我不少启发。
及时疏通旧的问题、旧的思想,而不是不断向前去追寻。
在这次肖陶扩当中,我不打算在脑海里挖掘任何新的河道,只想把旧的想法疏通一番,因为它已经被腐败发臭的思想和陈旧观念堵塞。“有什么新鲜事儿?”这是一个人们最感兴趣的问题,但是也最不着边际,可以没完没了地问下去。如果认真探讨它的答案,所得的只不过是一堆琐碎的跟风事物,这些都是将来的淤泥。我宁可问这样的问题:“什么是最好的?”这个问题能疏通河道而非拓宽它。人类历史中有些时代,思想的河道挖凿得太深,以至于无法修改,从而再也无法出现任何新气象,这时追求“最好的”就成了僵化的教条——但我们的现状并非如此。目前的普遍思想似乎早已漫过两岸,丧失了主要的目标和方向,淹没了低洼地区,把高地孤立起来,切断了它和其他地区的联系。除了河水本身浪费精力的躁动外,像这样到处流溢并没有任何意义,所以目前似乎真的到了需要疏通的时候了。
修行即修行,环境更大程度都只是环境,更多的是心境使然。
佛陀或是耶稣坐在电脑和变速器的齿轮旁边修行会像坐在山顶和莲花座上一样自在。如果情形不是如此,那无异于亵渎了佛陀——也就是亵渎了你自己。
情绪与身体不适的联系
我认为只有在情绪不对的时候,身体上的不适才更加明显,那时你就会把不适的原因归咎于环境。但是如果情绪很正常的话,身体上的不适就无关紧要了。
看到这段关于“仓促行事”,内心一惊。自己一直以来都是“快些快些、就可以继续别的了”——仿佛什么事情都变成了交任务、逃离当下。
我并不想仓促行事,因为仓促本身就是20世纪最要不得的态度,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一旦想要求快,就表示你再也不关心它,而想去做别的事。所以我想慢慢来,用我找到被剪断了的销子的态度,有了这种态度才能发现原因,这样才能仔细而且透彻地进行这件事,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刀,去划分自己的世界。从一开始,每个人所选择看到的、记住的就已经大不同,而手中的刀更是各异。这样一想,一方面觉得沟通很必要,因为每个人的不同而更需要去做出多一些说明、获取多一些理解。
他用这把刀划分这个世界,架构自己的理念。几乎每一个人都在使用自己的刀子。...我们所选择的和所观察到的,永远不一样,因为经由选择而产生了变化。我们从所观察到的事物当中选出一把沙子,然后称这把沙子为世界。一旦我们手中握着这把沙子,也就是我们选择出来认知的世界,接下来就要开始分辨。这就是那把刀子。我们把沙子分成许多部分,也就是把我们所认知的宇宙划分成许多部分。你认为这种划分一定会有尽头,但是事实却不然,你可以一直分下去。
人格并不如衣服能随意脱换。想要看到变化,势必要有不同于往常的历练吧。
最后有人告诉我:“现在你拥有一个全新的自己。”然而这种解释等于没有解释,因为它使我比以前更困惑了,我不记得以前的那个我,如果他们说,你现在是个新人了,这样似乎有意义得多。他们错以为人格是一种物品,就好像一套衣服,可以让人换穿,但是,一个人除了人格之外,还有什么呢?只有一些骨和肉罢了,或许还有一些统计数字等等,但是肯定没有人在其中,因此人只是人格穿上骨肉和一些统计数字罢了,而不是别的。但谁又是那个以前的我呢,那个他们认识,而且认为是我的前身?这是我许多年前第一次隐约觉得斐德洛的存在,在往后的岁月里,我又知道得更多。
关于内心的宁静:
要想具有鉴赏力,了解如何完成高级的工作,体会和工作融为一体的感觉,就要培养内心的宁静。我所谓的内心的宁静,和外界的环境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出家人在打坐,士兵在隆隆的炮击声中,或者是机械人员正在做万分之一英寸的校准,都可能产生内心的宁静。它涉及到一种自然的态度,让人与周围的环境完全融合在一起。这种融合有许多等级,而宁静也有许多等级,你的功夫愈深,就愈了解它的深奥和困难度。事实上,很多成就都是只从某一种角度发现了良质,发现过程中必须有这种自然的态度,否则这些成就就相对没有意义,也很难达到;
而自然和忸怩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它来自于内心的宁静。内心的宁静有三种等级,生理上的宁静虽然也有许多等级,但似乎是最容易达到的境界,印度神秘的修行者就曾经埋在地下好几天仍然活着。精神上的宁静,也就是消除个人的杂念,相对来说不太容易做到,但是仍然可以达成。至于价值方面的宁静,也就是一个人没有贪念,只是单纯地过着自己的日子,这一点似乎是最难的。
当你这么做的时候,你几乎可以感觉到自我正逐渐走向安宁。凡是背离它和良质的,表现出来的水准就不佳。但如果你能够亲近它,水准就会提升。亲近和背离的方法虽然数不胜数,但是目标却是一致的。我想,一旦介绍了这个观念,并且将其视为机械工作的核心,之后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就能够融合古典和浪漫的良质。我是指,你能从技巧高超的技术人员身上察觉到这种融合。如果你不认为他们是艺术家,那就误解了艺术的本质。他们有耐心和关怀,也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但是更让人感动的是,他们与手中的工作融合为一,因而产生了内心的宁静,能够独立处理自己的工作。在工作的时候,他的思想和工作都不断在改变,一直到作品呈现出它该有的形式,他的内心才会得到真正的安宁。在我们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时,就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仍然会和自己的工作疏离。优秀的技术人员就不会如此。如果他对手中的工作很感兴趣,他就会沉浸在工作之中,而不会产生主客观之间的对立。
然而在科学界,因为传统的二元化观点,人们就很难产生这种心态。佛教的禅宗提倡打坐,就是要使人物我两忘。而在我所提到的摩托车维修问题上,你只要专注地修理车子,就不会出现物我对立的情况。一旦真正地投入了工作之中,就可以说是在关心自己的工作,这就是关心的真正意义--对自己手中的工作产生认同感。当一个人产生这种认同感的时候,他就会看到关心的另外一面--良质。所以在维修摩托车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内心的宁静,让自己不要和工作环境疏离,在做其他的工作时也是同样的。这一点做到了,其他的一切也就会变得很自然。内心的宁静会产生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就会产生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思想就会产生正确的行动,而采取了正确行动的工作,便可使别人从中看到做事人内心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