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爱的《论语》十句

《论语》一书,名言警句尤多。选出我最喜爱的《论语》十句,并作排行。


排行第十: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语出《论语》开篇之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篇第一·一)

开篇之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事实上,历来学术大家,没有一个不重视这句话。比如朱熹,就认为这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由于他老人家的倡导,这句已成古代儿童蒙学教育摇头晃脑必读之语。直到今天,语文教材中也没少了它。小时候你一定读过,应该是没有忘了吧。

钱穆则笃定这句“实有深义”,有什么深义?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解读:

关于“习”,有不同意见。把“习”解释为“复习、温习”,过于强调重复,正是“死读书”的样板,因而有人认为“习”应为“练习、践习”,有理论有实践,这样不就摆脱了“书呆子”形象吗?

其实两种解释差别不大。学习学习,学而有习,习而有学,现代汉语干脆连一块,统称“学习”。 

要点不在字词之解读圈断,而在三个境界。

第一个境界是好学乃至乐学。钱穆有言,“孔子一生为人,即在悦于学而乐于教”。《论语》一书中,好学乐学之处比比皆是。好学为乐,是《论语》一大精神,也是一大境界。《论语》以此为开篇语,当不是偶然。至于孔子此语是谈及自身还是教育弟子,都不甚重要。重要的是,读《论语》者是否有此乐处,能达此境界否?即使不能达,也应以此为目标,慢慢感悟、体会。否则白读《论语》。

第二个境界是乐友。乐学还只是独乐,如果有志同道合者分享这种精神上的快感,岂不是更令人感到愉悦?快言直语、嫉恶如仇的子路愿与朋友分享好的东西,“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而孔子则特别看重朋友之间的相互信任,“朋友信之”。子夏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曾子则每天反省“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在《论语》中,包含“朋”或“友”的文字有29处。《论语》重朋友,重视与朋友的交往,重视彼此的相互提携,更重视彼此的心灵交流。“有朋自远方来”,不仅是单纯意义上空间距离的靠近,更是共学适道者彼此相应相求的心灵呼应。在《论语》中,你会看到很多纠结、残酷和无奈,但是如果有了朋友,便如漫漫黑夜中时隐时现的星光,便可相互照耀和温暖着彼此的心灵。读《论语》,这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个境界是不愠。理解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可是如果有人不理解甚至误解你呢?不恼怒、不怨恨,也不自怆自悲,这是了不起的修养,君子风范。现代人讲,“不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所以心理素质得够强悍,淡然淡定。

《论语》开篇,便是叫人好学上进、乐友共道,叫人为不愠之泱泱君子。当以这样的精神和追求来读《论语》。



排行第九: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出处: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篇第七·十九)

背景:

公元前489年,刚刚经历了陈蔡之厄的孔子一行到了负函。负函本属蔡地,靠近楚国。四年前,在吴国逼迫下,蔡国不得已将都城迁往州来。楚国便在负函之地造了一座新城,用于招徕安置不愿迁往州来的蔡国遗民。楚国贵族叶公便是主事者,也是负函的实际治理者。

孔子一行到楚国,本意是见楚昭王。因战乱阻隔无法成行,便到负函来见叶公。叶公当时名气不错,是一个深具才干、政绩卓然的政治家。叶公显然也对孔子这个赫赫有名的国际文化名人感兴趣。于是便有了上文的叙述。

解读:

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子路没有回答。没有回答,恐怕是不知道如何回答。孔子知道后,就说:“你为什么不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等等。’”

好学,快乐,得不到子路的理解也不生气,这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余音缭绕吗?

普通人看孔子,其实是看不到什么快乐的理由。你看孔子的人生:出身破落贵族家庭,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兄长残疾,家道中落,孔子自己也说“吾少也贱”。为了谋生,给贵族家当过会计,管过牲畜。三十岁左右事业起步,开始收徒讲学。五十一岁步入政坛,三年后因“堕三都”遭当权者忌惮。一年后,不得已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十四年,栉风沐雨、颠沛流离不必说,过匡遭遇匡人的围困、过莆遭遇莆人的叛乱、过宋遭遇桓魋的威胁、赴楚被困在陈蔡之间,生命也几乎朝不保夕!晚年回到鲁国,六十九岁丧子孔鲤,七十一岁丧弟子颜渊,七十二岁丧弟子子路。就算不谈理想、志向、政治上的不得意,普通人看来的人生三大不幸之“少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孔子已有其二!

可是孔子却说他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要知道就在前不久,他和弟子们在陈绝粮,差点饿死!

孔子说他自己“不知老之将至”,可是说这话的时候,孔子已经六十二岁。

一个饱经苦痛忧患沧桑的老人,居然“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乐观、好学,诗化的语言,积极而淡定的人生。孔子,你真是一个浪漫得不可救药的人!



排行第八: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出处: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篇第七·十六)

解读:

孔子的浪漫还没完。

这段话,语句优美,意蕴深长,就好象一首散文诗一样,透着一种悠闲、自在,排斥了世俗的名利纷争,使人看了之后,仿佛心灵也得到了净化,也不知不觉向往起了这种生活方式。

“(饿了)吃粗粮,(渴了)喝凉水,(困了)就把手臂弯曲当枕头,快乐就在这个里面了。”这是什么快乐呢?是内心的快乐。也许到了这里,我们才会理解颜渊为什么会“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篇第六·十一),颜渊的生活与孔子所说多么相像啊。不过,看颜渊的生活,我们更多的是感觉到颜渊的穷、颜渊的乐、颜渊的贤,而这里孔子的描绘,却让我们只感觉到悠闲自在,“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一切多么自然,没有刻意为之的安贫乐道、固穷守志,世俗纷争早就跟我无关,因此,心中快乐而又充实。“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义而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好象天上的浮云一般,跟我无关,而浮云也终将不会长久。

孔子的这番描述,就好象世外高人的生活一般。孔子“道之不行”,又是想“欲居九夷”,又是想“乘桴浮于海”,又是说自己“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看来,孔子虽没有真正做隐士,但恐怕心中还是有隐士情结啊。



排行第七:不可求,从吾所好

出处: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篇第七·十二)

解读:

这是孔子阐明他对财富的态度。

孔子说:“财富如果可以求得,就算是做执鞭的人,我也愿意。” 执鞭之士,是古时为天子、诸侯和官员出入时手执皮鞭开路的人,意思指地位低下的职事。为了财富,孔子连这样的事也愿做,可见,孔子并不象后世腐儒认为的一样,虚伪清高,对财富视如粪土。不过也有人断章取义,借此攻击孔子爱财。看完后面一句,就知道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财富如果不可求得,就按我的爱好做事。

那么,财富什么时候“可求”,什么时候“不可求”?孔子心中自然有原则所在。这个原则,恐怕就是他所说的道了。合乎道,求得财富是正常的;不合乎道,求得财富是可耻的。姜太公不是早就说过:“宁可直中取,不可曲中求”吗?孔子自己也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篇第四·五),又告诉我们,“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篇第八·十三)。邦有道,就是富而可求的时候,因可求而不能求得,仍然“贫且贱焉”,是自己无能,所以“耻也”;邦无道,就是富“不可求”的时候,你却得到了,“富且贵焉”,那肯定是通过不正常的手段得到的,所以也是可耻的。孔子并不反对财富,他反对的是“不以其道而得之”的财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篇第七·十六)。

财富不可求时,孔子很潇洒,“从吾所好”,按照自己的爱好来行事。孔子所好什么呢?好学,好古人之道,所以他发愤忘食,孜孜不倦,晚年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整理流传下来的文化典籍,作《春秋》、删《诗书》、序《周易》,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悉心教育弟子,诲人不倦,培养出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在他身后,他的弟子们及其后人在列国舞台上大放光彩,并由此派生出了墨家、法家等学术流派,形成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不仅左右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局面,还深刻影响了中国二千多年。



排行第六:德不孤,必有邻

出处: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里仁篇第四·二十五)

解读:

在礼崩乐坏的年代,这句话在志存高洁、践行仁义、以道德作为人生追求的君子心中,在彷徨无涯、寂寞孤苦之时,有如平地惊雷,振聋发馈。

死守仁义,无终食之间违仁,必然丧失许多物质利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君子安贫乐道,固穷守志。虽造次之间,虽颠沛之时,依旧仁义为先,道德至上。即使如此,还不为世俗所理解,反为小人所嫉悢。虽然“人不知而不愠”,但求得知己,仍是君子所愿。孔子忽然说:“德不孤,必有邻”,铿铿然之语,正给志于道之人树起了极大的信心,也温暖了其寂寞孤苦之心。

在这世上,还有很多志于道之人和我一样,犹如漫漫黑夜中时隐时现的星光,相互照耀和温暖着彼此的心灵。



排行第五:道不同,不相为谋

出处: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篇第十五·四十)

解读:

第一次见到这句话,是在温瑞安的武侠小说《神州奇侠》系列中。

峨嵋金顶,强敌环伺下的天下第一大帮权力帮帮主李沉舟,面对萧秋水,忽然说了这样一句话:

 “道不同不相为谋,是不是?”

萧秋水截然道:“是。”

李沉舟:“那我们还是不是知音?”

萧秋水毫不考虑道:“是。”

“道不同,不相为谋”,两人终于还是对上了,以敌人兼朋友的身份。


后来初读《论语》,见到这句话,便觉奇怪。萧秋水最多算得上是半个儒家弟子,而李沉舟绝对与此挨不上边。为何两人居然会有这样的对话?

现在想来明白了。《论语》几乎就是中国文化的原生地。

任何一个真正的中国人,都有他自己所信仰的道,值得他终其一生而付出的道。“道不同,不相为谋”,没有妥协和转圜。但反过来,志同道合,嘤其友声,又会那样的使人温暖。

朋友的温暖。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晨简之书客则曰:“道不孤,必有同。”



排行第四:有教无类

出处:

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篇第十五·三十九)

解读:

现今中国最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应该是什么?不是所谓的民主、自由,而是平等。因为,二千多年来的封建宗法社会,中国人从来就不是平等的。

贵族与平民不平等,男人和女人不平等,君子与小人不平等,……。就连贵族与贵族之间,也是不平等的。嫡子与庶子不平等,嫡长子与嫡次子不平等,……。孔子的先祖微子,是纣王的胞兄,同父同母。因为生微子时,老妈还没成为正妻,所以微子是庶子,不能继位。所以便有了后来的纣王,被周武王夺了天下,做了亡国的帝王。

在封建宗法社会的中国,每个人一生下来,就被安排了固定的位置,分属不同的类别。或干或枝或叶,或远或近。每个人都不平等。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继承权、祭祀权,等等,都不平等。

可是孔子却拼命喊出,唯独教育不行。

有教无类。

教育要平等。

教育不能分类别、分对象。“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十五岁行了束带修饰以后(来拜我为师的),我就不会不给他教诲。孔子如是说。

“有教无类”,煌煌大言,在那个年代,孔子这句话,仿佛一声惊雷。

政治上的保守丝毫无损于孔子在教育上的伟大。在那个年代,单凭这句话,已足以让孔子名垂青史。



排行第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出处: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篇第九·二十六)

解读:

一个温文敦厚儒雅的长者口中道出这句,更见其坚定之志和谆谆教导之心。

无须多言,帅之于三军的重要性。帅被夺,轻则一败涂地,重则全军覆没。所以三军夺帅,难则难矣,不过,三军之勇在人。在人,也就是说外在于物于人。若遇超绝勇之对手,帅之被夺却也并非不可能之事。孔子的弟子子路,就是一个勇者。其自述:可以于“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旍(jīng)旗缤纷,下蟠(pán)于地”之时,“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qiān)旗执聝(guó)”,可谓勇冠三军。套用《三国演义》中一句话,“有万夫不当之勇,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尔”! 

匹夫,也就是说普通老百姓。《论语注疏》说,“士大夫已上有妾媵(yìng),庶人贱,但夫妇相匹配而已,故云匹夫”,呵呵,只有一妻与之相匹,称为匹夫,在当时,可谓贫贱矣。但匹夫之志仍不可夺,为什么呢?因为匹夫之志在己。在己,也就是说成也由己,败也由己。立志在己,一个人的志气、志向根植于这个人的灵魂之中。不可夺,在我看来,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无法夺,立志坚定,矢志不悔,虽造次之时,虽颠沛之中,虽临大节之日,毫不动摇,坚守其志,而不可夺。二是指不可丧失。志向是人的主心骨,是他的独立人格。若志被夺,失魂落魄,那就是爬行着的人,苟且偷生罢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就是把一个人的志向看得比三军之帅还重要。

所以,孔子谆谆劝人立志之重要。钱穆说得好:“有志则进,如逝川之不已。无志则止,如为山亏一篑”(《论语新解》)。

而我们的志向呢?我们的人格、灵魂呢?



排行第二: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出处: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篇第十五·二十九)

解读:

形而上者,谓之道。

道是至高无上的。道是信仰,是法则,是境界,是追求,是要你为之牺牲和奉献的。因此,“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人能弘道”,是人使道发扬光大。道,要靠信仰者去求索、去实践、去弘扬。相反,“非道弘人”,不能指望道可以改变你。能改变你的永远只有你自己。更不要当一个投机分子,把道当成了你追求名利的垫脚石。

道是信仰,不是寄托。这正是儒学与宗教的区别。从这个意义上讲,道是你心灵的开始,而不是你心灵的归宿。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既是对真正把道当成信仰和追求者的鼓舞和鞭策,亦是对那些把道当成手段与途径者的当头棒喝。是愿意为道而牺牲奉献,还是寄望于道能给你带来什么,这也正是弘道者与投机者的真正区别。



排行第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出处: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篇第九·十七)

解读:

川,贯川通流水也――《说文解字》,这是一个象形字。川上,也就是在河流岸上。孔子望着那奔腾而去永不停息的流水,一时感慨,脱口而出,“逝去的就像这流水啊!不分昼夜的向前奔去。”

这一声感慨,千载下来,不停的撞击着人们的心灵。那浩翰奔流的江水,也一直存在于人们的意象中。

在孔子所有的语录中,我以为,这一句是当之无愧的NO.1。

优美,意蕴深长,富于哲理,动人心弦。更重要的是,它的内容太丰富!

逝去的是什么?如流水般不分昼夜永不停息,奔腾而去再无回头。

它囊括了时间和空间,夹杂着伤感和喟叹,包容了奋进与消沉。它应于天道,合乎自然。

每个人都出生在这样一条天道与自然的长河中。历史潮流汹涌澎湃,时间流水一去不回,个人生命渐渐消逝。

有人说,这话中有伤感、有消沉。是啊,孔子当时,在列国之间辗转流离已有数年,虽然其间栉风沐雨、矢志不悔,但毕竟青春已不在,生命已经一点一点的逝去,道之不行,因景而发,迟暮感伤,任何人都再所难免。

有人说,这话中有劝诫,时如流水,不舍昼夜,更当珍惜现在,不可虚度光阴。

也有人说,这是告诉我们,历史、生命如流水涌动,不可阻挡。所以更应顺应潮流,激浪奋进。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是自然、道;水流,也是自然、道。水流不息,君子也自强奋进不止。

……

而孔子没有多说什么,他说的就是自然,说的也就是道。孔子也无须多说什么,“天何言哉?”,对自然、对道、对生命的感悟,都包含在这一句中。伤感、消沉,抑或是积极、奋进,其实全在于我们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25,151评论 6 52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6,465评论 3 40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72,429评论 0 36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61,147评论 1 301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70,149评论 6 40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3,614评论 1 31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1,965评论 3 42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950评论 0 27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7,486评论 1 32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9,524评论 3 34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41,640评论 1 35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7,228评论 5 35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2,976评论 3 340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3,407评论 0 25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4,552评论 1 27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50,215评论 3 38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6,714评论 2 366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