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虚轿赘文,没有无病呻吟,没有矫揉造作,只有精炼的篇章,只有动人心弦的故事。巧妙、惊人的情节交错,细腻的勾勒出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无需图表与诠释就能启发所有读过这本书的人。故事在阿米尔的回忆中慢慢展开,一步一步走向自我救赎,步上成为“好人的路”。
《追风筝的人》一书偏重个人情节,从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的亲密友谊开始,这段感情成为贯穿全书的脉络。这两个男孩所放的风筝,象征了他们之间关系的脆弱,在阿富汗种族歧视的大背景下,阿米尔和哈桑的友谊注定是不受到欢迎的,也注定是不平等的,最终阿米尔亲眼见证了这种种族歧视对哈桑的迫害,使得哈桑在那条熟悉的街道上被枪杀而亡。时局的动荡不安,、关系的无形破裂、内心的自我谴责,最终阿米尔用计逼走了哈桑,自己和父亲也选择了逃离。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冒着生命危险再度踏上睽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的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为世人所崇敬的爸爸竟然是那么的不堪,而父亲对哈桑的做法也在阿米尔身上重现,一次次的背叛,一次次的跌落,哈桑的果断勇敢与阿米尔的懦弱、胆小怕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强烈的讽刺了当时阿富汗政治文化。
一个读完让人心碎的故事,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一段没有前景的友谊,一个个可怜的哈扎拉族人……书中充满令人回萦难忘的景象,虽令人极度不安却扣人心弦。第一次读完这本书内心是愤恨而惶恐的,痛恨阿米尔的懦弱和自私,阿米尔对阿桑的背叛让我久久不能释怀,索拉博命运和性格又再次由于阿米尔对承诺的背叛受到了重创,我深度痛恨阿米尔,阿米尔是草丛里面的毒蛇、湖底的鬼怪。就算是最后的自我救赎也没能让阿米尔感到心安,也没能让我忘记阿米尔的背叛,这个结局总是悲伤的。再次重温《追风筝的人》,我不再纠结于阿米尔的背叛,更多的是感动于哈桑的忠诚与爱,“为你,千千万万遍”每每读来,都是热泪盈眶,心中升起无限的光芒,也突然理解了阿米尔性格缺点,也不再怪罪阿米尔,因为这就是阿米尔,正是这样的阿米尔造就了如此有爱的哈桑,索拉博也最后在阿米尔的手中得到了救赎,纵使这份救赎过程并不美好,但至少索拉博“得救”了。
残忍而又美丽、敏感而又细腻,《追风筝的人》不仅是对阿富汗人和阿富汗文化的悲悯描绘,更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土地的深沉热爱。这是一部惊人之作,值得阅读、值得品鉴。
(作者: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