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谓的:习惯了,多半是对生活中的变动感到莫名的恐慌,改变怎么样?改变就意味着承担风险,谁愿意承担风险,Nobody。
曾今写过一点,在这话题上,关于上一代,父母那一辈人。她们并非没有选择,而是内心深处那些不被轻易察觉的恐惧,对于改变的恐惧。
改变,结果最多不过三种,情况变得更好,情况变得更差,没什么改变。如同当年做高考数学一般,12题,从来不看,交卷前懵,大不这5分老子不要了,目前至少可以有100多分时稳拿。
谁也不知道,唯️经历的两次高考里的第十二道选择题是有多简单。
跟中彩票似的,接受改变之后是正猜还是负彩,有如我“懵的必错,做的都对”一般,与其面对不确定性,还不如直接选择不变,风险岂不是最低。
那么悖论来了,她们当时的生活状态并不好,大概只能用生活来形容。承受不起任何变故,那怕是那么一丁点,一切都变得小心意义,绝不允许走错一步。
这也导致了后来对于我的教育和管理出现的过分僵直和死板和一成不变的常规,却又希望我出人头地,一改她们的现状,把希望基于子女,这是一种错误的心理。
如今,我面对生活的方式相比之下,可能有所改观,反正我都跌落谷底,我还能掉到哪里去呢?最差的结果也不过如此,还能差到哪去呢?(不可否认,生活和那些出其不意的幺蛾子,你永远不知哪个来的更快些)
正是由于这种理念,我敢于放开了去折腾自己,反正更差的情况我都经历了,我还能把自己作死?
于是就有:“除了生死,也没什么大事”的心态,都没什么大不了,今天挥刀自宫,明天依然会饿得找饭吃,接水喝,遇着好看的姑娘们依然会多看几眼。
关于上次的论文,老师我特么是写的散文,估计也只有我能干得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