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yuè yì,注意,乐在这里念yuè,音乐的乐)。乐毅姓子,乐氏,名毅,字永霸。中山灵寿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魏将乐羊后裔,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后到赵国,封望诸君,一直到去世。
史书上没有记载其生卒年月,初步估计是公元前320年左右出生,公元前260年以后去世。
出生的推断依据是第一赵武灵王在公元前296年灭中山国,到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去世,乐毅在赵国当过官,这时的乐毅,我们初步估计应该是20-30岁之间,以25岁来计,初步估计应该是出生在公元前320年。田单复齐是公元前279年,此后不久,乐毅作《报燕惠王书》,然后维持了燕赵20多年的和平。所以,初步推断可能是公元前260年左右去世。
乐毅的先祖是乐羊,魏国人,在战国初期,魏国强盛的时候,带兵攻灭了了中山国,随后被封在当地的灵寿(现石家庄市灵寿县),后世在此繁衍,几十年后,中山国趁着魏国和其他诸侯混战的时候,又复国了,而乐毅的家族呢,没有回魏国,成了中山国人。
再后来,乐毅出生在中山国,算是中山国人,结果当他成年后,中山国又被赵武灵王给灭了,这回,乐毅又成了赵国人。
成了赵国人后,因为乐毅有贤名,并且喜好兵法,所以,被推荐在赵国做了一个小官。可是刚当官不到一年,就碰上了赵武灵王因为赵章兵变,被饿死沙丘宫的事件,乐毅也不知道是在事件中心向了赵武灵王,也不知道是看不惯赵惠文王的做法,反正这事以后,他就去了魏国。
在魏国,乐毅有先祖之荫,也当了官。
不久后,魏昭王派他到燕国出使。这一次出使,乐毅就跳槽了。
郭隗,乐毅出山的引路人
要说郭隗(wěi),也不是乐毅的直接引路人,但是他辅佐着燕昭王,做了一个筑台而师的行动,成功的把乐毅吸引为燕国的新晋人才。所以,说郭隗是乐毅出山以及后来扬名立万的引路人,也不为过。
筑台而师是个什么事情呢?
当时是燕昭王初即位,国内百废待兴,人才奇缺。燕昭王想着一方面发展国家,另一方面招揽人才。
就这样,他找到了当时还算是个不错的人才郭隗,向他请教招揽人才之道。
郭隗于是向燕昭王讲了一个故事,千金买骨的故事。
说是以前有一个国君,想要千里马,于是给了手下一千金,让手下去买,结果呢,千里马还不太好找,手下找了好久,也没有买到。
最后,碰巧碰到一匹刚死的千里马,手下便花五百金买下了马骨回去。
国君不解,但是手下说,你不是想要好马吗,你看,现在好马的骨头你都愿意买,请你相信,很快就会有真正的好马送到你面前了。
结果还真是,没多久,人们听说国君为了好马, 不惜花重金买马骨,就纷纷的献上了好马。
千金买骨的故事说完,郭隗问燕昭王:“你看我是人才吗”
燕昭王说是。
郭隗又说:“在你看来,我是一个人才,但在更多有大才的人的眼里,我只是一个小才,现在您只需要把认真的把我当做一个人才,向世人宣布,给我赏赐,让人们看到你对人才的渴望。像我这样的人都能得到您的重用,比我强的人,就会源源不断的来了!”
燕昭王觉得有理,于是,于是就为郭隗建造宫殿,拜郭隗为师,予以侍奉。这就是筑台而师。
郭隗给燕昭王出的主意可谓双赢,他自己得到了富贵,一辈子过着幸福的生活,连他的子孙也世袭爵位;而另一方面,他也帮助燕昭王找到了贤士,完成了愿望。
这个措施,果然起了成效,史书记载:
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
这就引来了乐毅,乐毅当时是魏昭王派到燕国的使臣,乐毅的才能得到了燕昭王的欣赏,于是,燕昭王以客礼接待乐毅 ,希望乐毅留下来。
乐毅最初婉拒了,但经不住燕昭王再三真诚的请求,他最终决定留在燕国,然后就被燕昭王委以重任,被燕昭王任命为亚卿,亚卿这个职务相当于副丞相,当时的(丞相)上客是郭隗。
乐毅伐齐,五年苦战,只落得功败垂成的结果
燕昭王因为当年燕国内乱,齐国趁机攻燕,杀了自己的父亲,于是总想着复仇齐国。苦苦的找寻着机会。
齐国当时是齐湣王在位,先是在南方打败了楚国,又在西边打败了魏国和赵国。还联合被自己打败的魏赵韩一起打秦国。
接下来,趁着宋国内乱,齐湣王联合楚,魏,直接灭了宋国。使国土扩张了上千公里。
齐湣王当时可谓豪横之极。
各小的诸侯国也开始重新拜码头,认齐湣王当老大。
齐湣王的豪横被其他六国看不下去了,首先楚,魏嫌自己在灭宋过程中分到的地少了。他们对齐很不满。
而韩,赵等和宋关系不错的国家,生气齐国灭宋,当然更多的是对齐国平添了上千公里土地的羡慕嫉妒恨。
而此时,崛起的秦国,也生气自己的霸主地位被齐国挑战。
此时的齐国,国内民众的支持度也不高。
于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决定,此时是燕国复仇齐国是最佳时机,于是,燕昭王找到了乐毅,和他商量攻齐之道。
乐毅建议联合其他诸侯国,一同伐齐。
由于齐湣王已经到了所有的国家都看不惯的地步,自然的,当乐毅出使各国,游说联合伐齐的时候,几乎都是异口同声的答应。
于是,一支由燕,赵,秦,韩,魏五国组成的伐齐联军就诞生了,乐毅统一指挥。
公元前284年,齐国和燕国在济西展开了决战阵形,齐湣王仗着自己这么多年来打仗积累的心理优势,也是部署了很强的军力,希望对抗五国联军,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齐军将士更因之前连年征战,不得修生养息而士气低落。齐湣王为迫使将士死战,以挖祖坟、行杀戮相威胁,更使将士离心,斗志消沉。所以齐军大败。
此后,其他四国联军就开始撤兵了。各自获取了自己的利益,只有燕国誓要报仇,决意灭齐,于是乐毅率燕军一路直追,长驱直入,连取齐地七十余城,一路追到齐国都城临淄城下,齐湣王逃到齐国莒邑固守。
乐毅先集中力量攻下了齐都临淄,把齐国的珍宝财物以及宗庙祭祀的器物一股脑的运到了燕国。燕昭王喜不自胜,亲自赶到济水岸上慰劳军队,奖赏并用酒肉犒劳军队将士,把昌国封给乐毅,封号叫昌国君。
乐毅开始巡行并逐个攻取齐地的其他城池,五年间,一共攻取的70多座城池。最后,只有两座孤城莒邑和即墨仍在坚守。一直无法拿下。
这让乐毅很是焦虑,也让燕国君臣开始对他有所怀疑。
当信任乐毅的燕昭王去世后,燕惠王即位。早在做太子时就对乐毅不感冒的燕惠王现在新登大统,对乐毅的不满,自然也就摆在了台面上。
当他即位以后,齐国田单知道燕惠王不满乐意,于是就进一步挑拨燕惠王与乐毅了的关系。他派人到燕国散布谣言,说乐毅之所以长久未拿下莒邑和即墨,其实是想自立,为什么呢,因为乐毅在齐地做了安抚百姓的事情。
如果燕昭王还在,估计不会觉得有什么,因为你要想并吞齐地,安抚百姓是必须,不管是谁,都得安抚,但在这时,却成了乐毅想要自立的依据。
田单的离间果然产生了效果,燕惠王决定派骑劫去取代乐毅,完成灭齐的最后一击。
警觉的乐毅担心燕惠王这次的换将不怀好意,担心回燕被杀,于是就逃到了赵国。
乐毅之前就曾是赵国官员,五国伐齐,也是联军统率,后来还做过赵、燕联军的主帅,赵国在伐齐过程中也获得颇多。
所以赵国对乐毅很是友善,封他为望诸君。
而齐国方面,在田单的指挥下,趁着乐毅离开,设计迷惑骑劫,然后用火牛阵在即墨把燕国打的大败,接着辗转战斗追逐燕军,向北直追到黄河边上,收复了齐国的全部城邑,并且把齐襄王从莒邑迎回都城临淄。
乐毅五年的努力,顷刻化为乌有。
《报燕惠王书》,乐毅善始善终的一张免罪金牌
骑劫战败,燕惠王很是懊恼,后悔不已。同时担心赵国让乐毅统兵来攻燕。
于是,燕惠王派使者找到了乐毅,一方面责备他不该擅自跑到赵国,另一方面,向乐毅诚挚的表达歉意,希望乐毅回燕国。
燕惠王说的非常恳切:
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於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但乐意思考再三,却还是不敢回燕。
于是,他写了一份更加深情的信给燕惠王,这就是著名的《报燕惠王书》,
这封信委婉的拒绝了回燕的要求,说自己之前不回燕国并不是怕死,而是怕燕惠王杀了自己留下污点。
现在不回呢,也还是为了燕惠王着想。就是说即使现在回燕国,一时不杀我,但保不齐过段时间你燕惠王再被蛊惑,那我不就被杀了吗,这不等于还是给你燕惠王添加污点吗。
然后又强调自己攻齐只是燕昭王的功劳。自己没有什么战功,能力也不行,等等种种。
当然,起决定性的话话是最后向燕惠王表明心迹:你来找不,不就是怕我统赵国兵打你吗,决不会!我决不会做损害燕国利益的事儿,请燕王放心。
燕惠王见到此信,稍稍放心。没有再强求乐毅回燕。还让乐毅的儿子乐间继承昌国君封爵,善待乐毅的子侄们,好让乐毅对燕国有所牵挂,难以割舍。
而乐毅也不是无情的人,此后经常往来于燕、赵两国,两国均以其为客卿。他成为燕、赵两国发展友好关系的使者和纽带。此后,燕、赵两国得以维持了二十多年的和平友好关系。
乐毅没能获评战国四大名将的思考
从身世而论,乐毅其实是一个接受了燕国礼聘的赵国人,一向同时兼职赵相和燕相两份作业,使终没有完全的成为燕国人。燕国对他的信赖,彻底建立在燕昭王姬职个人对他的信赖之上。除此之外的燕国其他朝臣,对他无不心存顾忌。
我们从一个后世旁观的角度来说乐毅在齐国安抚百姓是你如果想占领齐国就必定要做的工作。但是因为他不是完全的燕国人,所以燕国怀疑他要自立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另一方面,考虑到齐国当年并吞宋国让其他国家嫉妒,导致子五国伐齐,假如现在燕国一口气把齐国占了,会不会再导致一次五国伐燕。这是很有或许的,所以,乐毅在这五年间,还主导了其他的两次战争,一次是带着燕赵联军,打败了秦国,一次是打败了魏国。让其他各国才智了乐毅的能力,也开始默认由燕国主导灭齐后的分赃大会。这件事对于燕国灭齐并消化齐国,绝对有好处,但是却拖延了时间。以至于五年没能拿下两座孤城。
最可惜的是,燕惠王也没有耐心等到他彻底灭齐,提前撤换了他,最终导致功亏一篑。
乐毅伐齐,可以说是压死战国七雄平衡的最终一根稻草,而由乐毅主导的燕国这场意图以蛇吞象、以弱灭强的战争,开头很美好,但结局却是损失惨重、徒劳无功。而齐国尽管复国,同样元气大伤。这对世仇算得上同归于尽。燕齐经此一役,沦落到二线。
前台的燕国和乐毅,看似多么风景,毕竟白忙一场,给背面闷声发大财的秦国白白做了嫁衣。
秦国此后多方出击,攻取三晋的大片土地,同时向南占领了楚国的大片土地。从此成为天下最强大的国家,没有之一,成了这一系列战争的最大赢家。
虽然乐毅在带兵打仗的过程中,鲜有败绩,还有一拿下齐国七十城的战绩,但乐毅作为攻齐主帅,五年没能尽吞齐地,所有努力最终却被田单一朝尽毁,这可能就是他没能获评战国四大名将的原因吧。
本文是作者《闲聊战神》系列之乐毅的故事。
参考资料《史记》《资治通鉴》《东周列国志》《十七史百将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