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睡起来刷了一下朋友圈,看到朋友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不要对我太好,我容易自作多情。
这边刚感觉到猫腻呢,她就发来了微信。
“醒了吗?”
“嗯,咋了?”
“还记得我那个志愿者队的师兄吗?原来人家根本对我没那个意思呢(苦笑)”
“你不是说他对你很好,你们在暧昧吗”
“我在自作多情呢,以为他对我那么好是对我有意思。结果人家说了,不喜欢,就是朋友那样”
“你告白了?”
“没有,大家在玩真心话的时候,我同事问他了。我知道他说的是真的,感觉得到。”
“那你现在还好吗”
“也谈不上不好,就是有点失落吧。明明对你那么好,却说没有那个意思。以后还是要把握一点分寸吧,不然容易产生误会”
“把握分寸”是朋友最后的总结。
❤
一直很喜欢“恰如其分”这个词,一切都有一个合适的界限,一切都有分寸,一切都刚刚好。
你来了,不早不晚,刚刚好;我爱你,不多不少,刚刚好;我们的距离,不远不近,刚刚好。
分寸这个东西很奇妙,它就像一个平衡点,维持着一段关系中双方的平衡感。少了,生分;多了,过分。
同时,分寸又是笨重的,笨重到人家难以控制好它,经常失了分寸。
之前有个师兄,每次知道我要做某件事的时候就会问我各种问题。
比如,出去玩被他知道,他就会问:和谁?去哪?吃什么?几点出去几点回来?
和朋友相反,如果某个人对我的关心超出了他在我心里的定位,也就是超出了我们感情应该有的界限,我就会觉得他“不怀好意”。然后开始疏远,甚至拉黑他。
我只能承受那份界限之内的关心,界限之外的,我承受不起,我也不要。对我来说,界限之外的,就是过分的。
和这个师兄相反的是,一个我从高中就认识,并且关系很好的朋友,也是男生。
类似出去玩这种问题,他知道了会说:出门注意安全,到了跟我说一下。然后在我回家的时候问一句:到了没?好好休息。
不是一连串类似“查户口”的问题,而是点到为止的关心。这就是一种恰如其分。
❤
距离,也是一种分寸。
周国平曾说:“在一切人际关系中,互相尊重是第一美德,而必要的距离又是任何一种尊重的前提”
表姐之前有一个从小玩到大的闺蜜,和很多女孩子一样,她们形影不离,什么事都一起分享。
后来表姐交了男朋友,也喜欢跟她闺蜜聊她跟她男朋友的事。
有一次表姐男朋友跟表姐说离她闺蜜远点,表姐不解,她男朋友给表姐看了聊天记录。
原来她闺蜜一直想找她男朋友聊骚,即使她男朋友很冷漠,她还是“孜孜不倦”,说什么她们从小什么都一起分享,男朋友也可以的。
表姐把闺蜜约到了她们常去的奶茶店,当面跟她断了。
今年表姐结婚的时候,她跟我说,要不是他男朋友一直其他女生保持距离,不搞暧昧,她根本不敢随随便便答应他的求婚。
如果当时她闺蜜(当然现在不是了)找他聊骚,他不那么坚定地拒绝,不跟她说的话,那她面临的就是闺蜜和男朋友的双重背叛了。
表姐说她再也不敢跟一个人太掏心掏肺了,还是要有一定的距离感,不然受伤的会是自己。
管理学中有一个刺猬理论,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但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互相刺伤的现象。刺猬理论强调的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再亲密的关系,都要有一点距离的留白,人不能太透明了。没有了距离,就没有了分寸。
❤
电影《爱情与灵药》有这样一句台词:
保持距离,才知道什么是最不会被时间抛弃的预备,正如爱一个人,充满变数,于是退一步,静静看着,直到看见真诚的感情。
很多人在恋爱的时候都喜欢一股脑地扎入感情中,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展现在对方面前,甚至毫无保留地把一切给了对方。
通常不是把对方压得透不过气,就是反过来被对方伤害。
英国心理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曾经认为,关于亲密关系中最完美的相处,是窝在爱人怀里孤独。
留有一点恰如其分的距离,保留有一点恰如其分的感情,才能产生更多的美感。
“距离产生美”不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