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母,勤劳、善良、朴实。母亲赋予我生命,祖母抚养我长大。
祖母家是县城里的地主。旧社会重男轻女,出生后就被抛弃。祖母从一个地主家的大小姐沦为了一个童养媳,来到了我们家。从此就为了这个家庭的三代人操劳着。祖父有一个弟弟,年轻的时候就因疾病再加上当时农村医疗条件差而早逝。留下一个男孩(我叫他大伯),大伯的母亲改嫁,祖父很自然的就担当起了养育弟弟遗孤的责任。那时正好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全国上下很多人都处于饥饿中,我的家人也没有幸免,天天在为今天吃什么而发愁。奶奶经常给说起这一时期的故事,告诫我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当时祖母总是先把让家里的小孩和男人先吃,小孩是不能饿着的,而男人是家里的顶梁柱,一切体力活重活得靠他。家里的女人此时的优先级变得最低。祖母后来牙齿不好,就是因为在那个时期吃了太多的生野菜。
祖母的第一个孩子是个男孩,夭折了;我父亲是老三,上面还有两个姐姐,再加上我大伯和我大妈、祖母抚养的童养媳;祖母需要照顾五个孩子。大姑妈上的学比较多,后来到找了个大学生,在镇上小学教书;小姑妈没有上过学,很小就在家务农了。祖母经常念叨着不起小姑妈,没有能让她上学。在极端重男轻女的年代,父亲的出生为祖母挣回了很多“面子”,父亲称为了家里的核心,祖母十分疼爱这个小儿子。父亲初中毕业,考高中没有考上后,就在家务农了。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祖母的身躯是那么的高大、硬朗,他担负起了家里的大部分家务。在母亲之前,祖母给父亲相亲过几个姑娘,都没有成。母亲和祖母的关系一直不好。母亲和父亲经常因为一些琐事而争吵,一旦发生争吵就找姑妈或者外婆家的人来调解。最后总是把问题归结为祖母的不是,然后祖母就带着我到姑妈家去住了,所以我儿时的很多记忆都是奶奶和我在姑妈家,弟弟通常是在家。
1995年,我9岁,这一年开始上学。冬天的早晨,天没有大亮,我家的灯总是村里第一个亮的,祖母已经起来为我准备早饭,鸡蛋饼、蛋炒饭、稀饭、蒙蒙。上学后,我最喜欢过的节日之一是小年(祭灶),因为学校每年总是这一天发成绩单。如果我能从学校领回奖状,那么祖母就会高兴。
1997年秋的一天,放学后,我和弟弟一起回到家,院子里晒的全是花生。但是感到奇怪的是家里一个人也没用,大伯家同样没有人在家,想来应该下地干活去了。不一会,天黑了,我和弟弟站在门口,等着大人们回来。从村口的公路开来一辆三轮车,一群人下了车,抬下一袭白布朝堂屋走去。大妈抱着我,“孩子以后就没有娘了”。我不知道发什么了事情,妈妈怎么可能没有了呢?这一天下午母亲又和父亲发生了争吵,她喝了刚买的农药。.失去母亲,我没有哭,那时的我不知道死亡意味着什么!
母亲走后,父亲在村里还有差事,我和弟弟都靠祖母照顾。祖母那时候憋着一口气,她要尽一切力量将我和弟弟抚养长大。祖母生性温和,和村里的邻居们相处的关系都很好。我的记忆中他从来没有打骂过我,记得的唯一一次她发脾气是弟弟在在外边捡了5元钱回来,祖母认为是他从别人那里偷来的,硬要求弟弟把钱还回去。继母来了后,父亲和继母他们生活在一起;我、弟弟和祖母住在老房子里。祖母的身体很好,地里种着的各种蔬菜都是她打理的,我和弟弟吃的各种蔬菜都是祖母自己种的。周末的时候她就会带着我弟弟到地里干活。不大的菜地里有各种蔬菜,红红绿绿的辣椒、绿油油的韭菜、涨紫了脸的茄子、长得跟肥猪似的冬瓜。我和弟弟那时候经常惹祖母生气,不好好干活。
2003年9月,我离家到县城里上高中,有一个画面现在任然刻在我的脑海里:祖母为我缝制上学带的被子,我坐在一边,她叮嘱去县城要事事小心。从此在家的时间只能是寒暑假了。每次离开家的时候,她总是送我到路口。.高二期间,有一次表姐到县城里来,到学校看我。她从包里掏出个方便袋,说是祖母带给我的,是一包已经煮熟了的毛豆,眼泪瞬间涌出
2007年我考上了大学,把祖母乐坏了,她或许从没有这么高的期盼。
2011年9月读研,10月3日早晨接到父亲电话,祖母病重。我到家的时候,祖母躺在床上。“奶奶、我回来了”,祖母看到我立马眼泪就出来了。2011年10月10日晚祖母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