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往阅读的心态总是很散漫,只是以享受过程为主,就像看情节小说和电视剧一般。其实这种无功利纯享受阅读快感的方式也没什么不好。
只是若想要再上一个台阶,通过阅读让写作和思维能力都得到提升,那么非得做一番有效的输出不可。
为了要让阅读有效,就得用自己的思维将内容重新烹制,再次做出的菜品才是最终收获。
曾经对古代大学问家那样,于四处散落书籍的房间内,随手拾起一册翻阅,一目十行,不求甚解,悠然自得的风采十分神往。
可这样的人物通常已是学富五车,知识体系层级超乎常人之上,他们是做大学问者,有着“六经注我”的境界。
岂是我等能够望其项背的,那么只好脚踏实地的“我注六经”了。
我的做法是提炼、划重点、写读后感、做发散思维练习。
1
我看到很多的经验,都介绍推荐做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最有利于搭建知识框架和对知识点系统的掌握。
可对我而言一本书的框架作用不大。因为我可能只会吸收某一节点,所以直接提炼可用之处,更为节省时间。
有些作者在著书时,得出的结论确实需要进行一些,较冗长的铺垫。为了很快抵达结论——很快抵达,而不是直接抵达——我会根据自身的程度概括或简化这一过程,并过虑掉一些距离我知识区域过远的点,因为太远就难以与已有的相互链接,久而久之也会忘却。
2
二是划重点,不是只有书中标注的重点才叫重点,而是对我而言算是重点的才是重点。
一本书所传递的知识信息已形成,而我所选取的养分是可以给我构建出新的作用空间。若是仅仅着眼于书本的主旨,那么思维就跳不出老的框架,这也是我不做思维导图的原因。
3
写观后感是培养感性和提升思维的很好办法。最怕的就是麻木,没有感性,没有感想。看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不沉心静气地思索,获得阅读的感受是很难的。这本身也是逼迫自己不断用脑多维度、勤复盘、练习感官的学习过程。
4
发散思维是着重产生灵感的一点。其实就是一种想象力,让思绪任意驰骋,冲破不同领域的壁垒,可借题发挥的地方就很多了。
告别曾经只有输入没有输出的阅读模式后,虽然任务变得重了些,但也很充实,也很有收获。继续努力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