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冯导的微博热闹了,肯定是新片要上了
6月到9月,这个夏天我发现冯小刚导演的微博又开始变热点了。
先是在电影节吐槽垃圾观众捧场垃圾电影,语出惊人;
然后微博炮轰演员修图,工作不专一,电影需要专业的表演者,引来评论里小鲜肉粉丝的互怼;
到了8月底,又把话题扯到夫妻看手机的事儿,觉得不管事实怎样都不要去翻对方手机。这条微博引得无数讨论,热闹非凡;
9月1日,他又参加了时下最热门的《中国有嘻哈》,还大大夸赞了一番吴亦凡。
我可以预见,冯导接下来可能还会再闹个大新闻,像去年《潘金莲》上映时炮轰王健林引来王思聪一样。
电影的题材上话题不多,为了维持电影上映前的热度,冯导可谓是煞费苦心。
因为冯导的新片《芳华》即将在9月30日上映。
2、华谊兄弟的收购对赌
2015年,华谊兄弟宣布以10.5亿元的价格收购冯小刚公司,包含业绩承诺。
2015年11月19日,华谊宣布拟以人民币10.5亿元的股权转让价款收购浙江东阳美拉传媒有限公司的股东冯小刚和陆国强合计持有的目标公司70%的股权。
老股东作出的业绩承诺期限为5年,2016年度承诺的业绩目标为税后净利润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自2017年度起,每个年度的业绩目标为在上一个年度承诺的净利润目标基础上增长15%。
冯小刚的东阳美拉注册资本为500万元,当时资产总额只有1.36万元,负债总额为1.91万元。
而拿到10.5亿元的代价就是业绩承诺,如果未能达到业绩目标,冯导需要自掏腰包,补足差额。
《我不是潘金莲》上映时,为什么冯小刚会那样高调闹事直指万达打压排片?
这不仅仅是一个导演对自己作品票房成绩的看重,而是钱的问题。
在《我不是潘金莲》上映前,冯导离当年一亿元的净利润承诺差距较大。如果这部电影票房太差,那么不单是这部电影要亏,冯导自己还会完不成业绩承诺。
冯导那时候在微博搞事,至少达成了一个目标:不管打压排片是不是事实,《我不是潘金莲》的讨论热度肯定是上来了。
所以冯导必须搞事,必须把吃瓜群众的视线引过来。
华谊的对赌协议,并不只有冯导一人签了。
比如知名演员张国立:
张国立在前述论坛上曾表示,“有了对赌协议后,我就变得不从容了,过去活动、广告不好,多少钱都不接。但后来变得这一切都没有门槛了,因为我要做一个讲诚信的人,用什么方式都要把这个钱给人家填上去。”
比如旗下有众多一线明星的浩瀚影视:
2015年10月,华谊兄弟宣布以7.56亿元收购浩瀚影视70%的股权。瀚影视旗下有多个明星艺人,包括李晨、冯绍峰、Angelababy、郑恺、杜淳、陈赫等。
高价收购的背后,也伴随一纸为期5年的业绩承诺协议:保证2015年的净利润要达到9000万元,以后4年按照每年15%上浮。从2016年开始,接下来的5年合计业绩对赌达到6.1亿,如果完不成业绩,那么明星们就要拿现金来补差价。
但是从结果上看,冯导勉强完成任务,苦逼吐槽的张国立为了完成业绩也是困难重重,为了完成承诺,不得不接了很多不好的活动和广告。
而浩瀚影视,2016年最终交出的成绩单并未达到预期。年报显示,2016年浩瀚影视实现税后净利润10,141.52万元,与2015年华谊兄弟收购时承诺的目标(10,350万元),相差200多万元。
3、绑定明星的困境,影视业务无起色
2016年,被寄以厚望的明星们并没有出色的完成业绩承诺。
业绩绑定明星的模式,演员赚到了快钱,瞬间得到数以亿计的现金,随之而来的却是资本的强大束缚。张国立就极为后悔,因为这个协议,让他为了业绩疲于奔命,不得不放弃以往的高眼光,去参与很多自己平时看不上的活动。
更不必说浩瀚影视旗下的明星了,其实仔细观察,2016年前,比如冯绍峰还是经常出演商业性不高的艺术电影的,但那之后,往往是参与那些快速消费的喜剧片。
不消说,他们也在被对赌协议所累。
然而华谊本身也并没有从这些协议中取得多么惊人的业绩。
2016年华谊兄弟净利润8.08亿,同比下降17.21%。扣非净利润亏损四千万,同比下降108.52%。
当然,业绩的下滑是影视行业大环境作用下的结果。2016年整体上,影视上市公司的业绩都不算漂亮。
但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则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华谊为了绑定明星,付出了天价的收购费,明星们为了完成业绩也是放下架子赚钱,可是结果并不理想。
但是很多导演演员,又想完成自己对作品的艺术追求,又被业绩承诺赶着去吆喝叫卖。
冯导就是最好的例子。
《我不是潘金莲》也好,马上要上的《芳华》也好,都不是大众最喜欢的那种电影,他们其实都有很强的文艺片属性。如果是拍贺岁喜剧的冯导,可能并不会很困难,但冯导自己又对电影有了更多追求,并不想停留在曾经的成功上。
所以就变成,电影本身明明难以激起热点讨论,最终却变成由导演四处开炮吸引来热点。
从这两年的情况来看,华谊的这些对赌协议,结果似乎是两败俱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