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乱”,北宋灭亡,汉人政权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李清照、朱敦儒、向子諲、张元干、叶梦得、赵鼎、李纲、陈与义这些被迫随衣冠南渡的词人,被统称为“南渡词人”。他们的前半生,是在徽宗朝畸形的和平环境中度过的,生活比较安定舒适,大多数词人犹在绮罗丛中吟风弄月、浅斟低唱,创作上虽已初露锋芒,但被当时还健在的前辈词人秦观、贺铸、周邦彦等的光芒所遮掩,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靖康之难后,金人的铁蹄改变了他们后半生的生活和创作倾向。政局剧变,国破家亡,流离漂泊,使他们颇多家国之感和身世之悲,发而为词,自然而然转而多有凄苦的哀叹和深沉的感伤。而此后的南宋小朝廷屈膝求和、不思进取、偏安江南,加之岳飞等抗敌爱国英雄的被害,更激起了广大百姓和富有正义感、有民族自尊心的士大夫的爱国热情。压抑苦闷的诗人们也从此逐渐放弃了江西诗派“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取古人成言”的条条框框,由从前写一己之悲喜,上升到国家之兴亡,使诗词创作面向广阔复杂的社会人生,反映多灾多难的时代生活,抒发爱国情思,诗词风格由是发生明显的变化。如果说北宋词多是率情之作,往往即景生情,自然而发,容易引起读者的普遍共鸣;那么南宋词则多是带有明确目的之作,匠心巧运、别有寄托,值得读者反复咀嚼。南宋社会环境的巨大改变,使婉约词在“南渡词人”群体里成为了最弱声响,而苏轼之后难以为继的豪放词,在这个特殊历史时段有了长足发展,爱国豪放词雏形初现。
吕本中是南北宋之交重要的诗论家与诗人,提出“活法”和“悟入”理论。他的作品,前期浑厚平夷,中期沉着深稳,晚期老健枯淡。虽然吕本中传江西衣钵,不少作品确有“江西诗派”理胜于情的共性,但他亦深知江西末流枯涩呆滞的弊端,所以,他的作品逐渐有了变化,就整体面貌而言,呈现出语言平易流转、构思深致新巧、气势波澜宏阔、器局开豁疏朗的风格,如《暮步至江上》、《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等作即是明证。吕本中对南宋前期的诗歌发展和诗风的变革产生过很深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