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柴书院&简书写作营第一期
2018年6月,崔永元微博讨伐冯小刚,继而手撕范冰冰,引起舆论巨大轰动。崔永元就像皇帝新装里的小孩,说了旁人不敢说的大实话。
猜测拾遗当时选择富大龙的原因之一就是介于这样一个媒体环境。
一边是追名逐利的狂欢,一边却是沉下来成长的扎实安静。强烈的对比,巨大的视觉差加上话题性。铸就了这个优秀的选题。
更难得的是以介绍这么一个戏熟人不熟的演员的价值观传播出来的正能量,也是众人知而不信的大实话。
在当今有钱有名就是有成功的社会总体认知下,这样的人值得佩服,却不是人人愿意仿效的。
人们多不肯安贫守道,即便你愿意,被生活的大棒狂揍,腹中饥身上寒肩上还有点重担,也只有放下点什么,看着别人“守道”自己心里暗暗叹了。
只是凭什么啊,我踏实肯干,用心钻研不发财,偏你三观败坏不守法纪就可以名利双收了?
中国社会自古就流传着各种有关美德的劝解,所谓立命者贪,用术者拙。似乎是君子就该嚼菜根,跟小人争就沾染了“商门禄气”。
虽说常自我标榜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可历史上受小人戕害的君子还少吗?
秦桧,魏忠贤,和珅这些小人固然是可恨,然那些君子们是否是集体失声缺少手段失去了话语权?
纵观,最佩服的知行合一的王阳明。
最初,他是有个做“圣人”的理想的,所谓圣人该是出世悟道,不染世俗的。尚且年轻的王先生便每日茶饭不思坐着悟道。终于悟到了,第一件事竟是去做官。
后来做了官,想着做圣贤的人怎么说也得有点特点,不落入俗尘吧。
然则他上马打土匪,平叛乱,下马斗奸臣除佞邪。虽一身正气,却老道世故。把自己和自己的理想抱负护的严严实实。
道为基,术为器。想实现自己理想,总要有切合实际的方法和手段。
前一段看《十三邀》里马东和许知远的对话,感慨很多。许知远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姿态提及了大众审美的“粗鄙化”,被网友骂了又骂。
反观他的《十三邀》流量寥寥无几。可能是我的审美实在粗鄙,只看他凄凄惨惨戚戚的在那里焦虑,忧愁。似乎这样才显得有格调。
然而《奇葩说》呢,这个一开始就号称小众的综艺,竟然火的厉害。特别是前几季,我起初看广告觉得花里胡哨不正经,点进去细看才知道另有乾坤。
看似毫无意义的辩题,里面包含的哲理用意并不少。看的人由浅入深,轻轻松松又实实在在的跟着动了脑。
到底是谁更高明呢?
所以想选题
1.马东与许知远,我们要不要做那5%
是高雅的端着,还是通俗的活着;还是高端借通俗高雅有力的活着
想依靠明星效应和话题争议性。只是积累不够,怕最后成了浅薄说教
2.有热闹要不要围着看,热点是怎么热起来的
大家都想着蹭流量搭热点,热点因此而热,那个热点热起来到底是它本身很热,还是蹭的人多了。
选题是想从好奇,热闹故事性来说吧。前面这个“热闹”还可以具体点,一时还没想好是什么
3.《雍正王朝》李卫布告新政被人耻笑没文化,结果连田里的老农都明白了
这个从熟悉的电视剧人物事件说,用别人听得懂的语言表达,才能事半功倍。
说完这些话题,心中还是乱乱的,貌似几种声音打架,虽然明白自己才疏学浅,却动不动想象这怀才不遇的凄美与悲壮。
或许属牛人的天性就是如此,老实倔强,闷头拉车,不抬头看路。
历史上的曾国藩貌似也是如此。一篇篇家训日记写的板板正正,人也是“结硬寨打呆仗”,这样一个人,怎么能做到原则不失名利在身的?
我很好奇,也好像对他有误解,有兴趣去了解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