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亮老师是一位颇有经验的老班主任,今年从郊县考调来到了市区的一所新学校。开学后不久,亮亮老师便被班里冒出来的“刺头”搞的有些焦头烂额了。原来亮亮老师沿用自己在老学校的管理方式,她一来便想给学生们一个下马威。开学后,她便结合自己的管理经验,制定起了一套较为详细的班级规章制度。
可开学第一周,班里有一位男生“刺头”便多次触碰了亮亮老师制定的“课堂接嘴”的班级条例。亮亮老师也是多次找到这位“刺头”谈话,可效果甚微。第二周,亮亮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又碰到了这位“刺头”接嘴,她当场对其进行了批评教育,还让“刺头”课后到办公室来一趟,接受更进一步的教育。可这位“刺头”同学非但没有服从老师的安排,还在老师委托班委同学再次通知他时,依然置若罔闻。为此,亮亮老师火冒三丈,立刻联系到了“刺头”的父亲,邀请家长及时到校,配合老师对“刺头”进行引导教育。
傍晚,“刺头”的父亲来到了学校,首先与亮亮老师进行了一番交流,话语间透露出“刺头”孩子接嘴的问题由来已久了,初中班主任便多次与家长谈及到这个问题,可教育多次,孩子身上的问题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改变。亮亮老师并对“刺头”不服从安排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交流。父亲告诉老师,自己的孩子有些服软不服硬。之所以发生今天的问题,就是孩子比较自我,不认同老师的处理,因此与老师硬刚。话语间也透露出父亲对于孩子教育上的无能为力。
随着交谈的深入,亮亮老师的情绪也逐渐平复下来,对于“刺头”不服从老师安排的问题,有着自己的态度。她认为这是学生不尊重老师的表现,作为教师,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应该得到该有的“尊重”。为了能赢得家长的配合,在交谈过程中,亮亮老师还与“刺头”的爸爸聊了聊家常,缓和了气氛,也找到了共同话题。的确,城里的这些学生和家长,与自己原单位的学生和家长不太一样。城里的学生更加“自我”一些,家长们的维权意识也更强一些。因此,在寻求家校协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语,适当用更加委婉的方式进行表达。
开学后班级里跳出的第一个“刺头”,班主任邀请其家长到校协同教育,便是为了能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亮亮老师在与家长的交流中反复强调做教师该有的“尊严”,其目的便是希望“刺头”能低个头,认个错。之后,亮亮老师便让父亲在办公室外对“刺头”进行单独交流。不久之后,“刺头”打了报告,走了进来,向亮亮老师鞠了躬,也道了歉。
折腾了一个晚上,到底教育的效果怎样?着实不太清楚,我只知道这随后几天里,这个“刺头”,原来该怎样,似乎还是怎样。
教育原本就不是那么容易成功的,反复教育,即可以教育本人,更可以警示他人。我坚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坚持去做,定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