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代表当时文学成就的,就是东晋末年的陶渊明。
01陶渊明的生平与个性。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名叫潜。出身寒门,祖辈有大功做过大司马,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没做过什么大官,母亲是出身于名仕之家。
所以,陶渊明当他出生时,家里也已经凋零了。
陶渊明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在家里读儒家的作品,弹琴,读书,闲居。自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田园居》)。
他这时思想的主流,就是不求名利而喜爱闲雅,喜欢山林,喜欢世俗生活,不愿做官。不喜人事交往,而酷爱自然。不求名利,恬淡虚无,不爱做官,喜欢自由。
他在36岁时,又一次出来做官,做了一些幕僚,感觉很压抑,后来又辞职回家了。到41岁的时候,由于他叔叔的推荐,又做了一个小官彭泽令,这个地方离他家比较近,但是呢,就连这个官他也不愿意做,当了八十多天他就回家了。
辞职的理由是家里妹妹去世,要奔丧。这一去呢,就再也不做官了。
第二个时期,他从29岁到41岁,前后13年,虽然陆续的做了几次官,但实际上是做官的时间并不长。
他做官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没钱,为生活所迫;而辞官的原因也是很简单,就是喜欢自由,质性自然,不堪束缚。并无具体的政治或人事方面的原因。
第三个时期,从41岁开始,他辞去了彭泽县令,他就回到了故乡,回归到了田园,从此再也不做官,退耕田园,直到去世。
当他回家的时候,他的经济条件比较好,心情也比较好,他离开了官场像出笼之鸟,非常自由,他写了很多的诗赋,高兴轻松,这时候他还参加了农业劳动,到地里去耕作,当然他那点耕作主要也是和他的弹琴唱歌读书是一样的,当作了一种生活寄托,而不是当成一种维持生活的手段。
他毕竟不是个农民,他在田间做一些耕作,体验农人生活,心情愉悦,生活也过得去。可是回家之后,第三年,家中遇火,家产破败,生活陷入困顿。但再未因此而应聘。
到了晚年,家庭生活贫困,有时都揭不开锅,到别人家去乞食,另外由于他的名气,一些有名望的人也喜欢和他交往,一些大官也送给他一些财物,他都不要。
但是,有人送给他酒,他就喝,他喜欢喝酒,他是这样一个人。
这样一个人,在后代,就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但对此不宜过高评价,其归隐是主动的人生选择,实出于庄子思想之影响,质性自然,不堪官场的劳苦和束缚,不同于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不包含政治因素,无与现实抗争之意义。
他追求闲适,淡泊自守。但他的可贵之处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不为私利而钻营,不因躁进而玷污自己,也不借隐逸而沽名钓誉,不因此而标榜自己。一切皆出于真诚自然。他是个老实人,能够做到自知拙而“守拙”。
二是他在归隐之后参加了劳动,在劳动中产生了与普通劳动者的友谊,体会到生活的意义,从而进一步产生热爱自然,热爱劳动,追求平等自由的感情。
02 陶渊明的诗
陶渊明的诗歌在当时受重视的程度不如其它著名诗人,但从宋代以后地位越来越高,这是由于接受者的人生追求、审美趣味、期待视界发生了变化。
如果客观地从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角度来看,陶渊明在诗歌史上的贡献和地位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开创了田园诗,二是开创了自然平淡的诗风。
田园文学从东汉后期开始,主要表现在赋中,后来有些文学作品也写田园题材,但诗中很少此类内容。同时,这些田园题材大都有贵族化的特点,往往写士族的庄园生活,不是普通的农村,更没有劳动生活。
陶渊明对这一题材有所开拓,其田园诗写归田的愿望,写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写自己的读书、饮酒和亲情,更写出了劳动的生活和感受。这都是以往的田园作品中没有的内容,这其实是平民化的作品。
以此之前,自然平淡的诗风是没有的。特别是在两晋时期盛行的绮靡诗风或“平典似道德论”之作。晋宋之际开始追求清新自然之作,陶、谢是代表。
而陶之平淡又是他人所无的。陶渊明的审美趣味深契于庄子的美学思想。“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淡然无极,众美从之。”
陶诗的艺术特色,首先是“真”。真实的生活,真诚的感受,真正的情感,真切的体验。想说什么就写什么,毫无矫饰做作,不加掩盖,发自内心,出于自然。
由于是亲身经历的生活,发自内心的感受,从中体验中来,因此有一种人不及知而我独知之妙。
例如《读山海经》其一: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诗中表现了诗人真挚的情感,真率的个性。诗人对他人一片赤诚之心,推心置腹,毫不客套,不拘俗礼,任意而行。
《归园田居》其四: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诗的另一个特点是的平淡。诗中写平常普通的生活内容,表现平和宁静的心境,很少出现人与外在环境的剧烈冲突,没有强烈的大喜大悲,更没有文人陈陈相因的满腹牢骚。
诗的形式平易朴素。“文体省净,殆无长语”(钟嵘)。少用比兴,多用白描手法,不事雕琢,少用对偶,无繁词赘句。选用平常本色词句,洗净铅华(铅华是古代的化妆品),浅显明白,如话家常。但语言生动传神,注意锤炼动词,句式散文化,一气贯注。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是在41岁辞去县令,返回家园,写的一组诗歌。一去三十年应该是个后人抄写错误,应该是十三年。狗吠鸡鸣,应该出自老子。
这首诗写初归田园的感受,全诗除了几处比喻之外,都是用白描手法,毫无雕饰和渲染,也没有华美的辞藻。语言清新自然,在平淡的外表下,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美好体验,旷逸冲淡的情怀。
陶诗的另一个特点是,平淡有味,意境悠远,耐人咀嚼。独到体验,悠然自得,自言其乐,韵味无穷。“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轼),“发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诗中包含人生与宇宙的哲理,情、景、理高度融合,耐人寻味。人与自然,相亲相合,物我合一,意境高远,超凡脱俗。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象征着离开官场,返回大自然,过随心所欲的自由的生活。
这首诗写田园乐趣,悠然自得,闲适高雅,平凡生活,普通景物,体味宇宙,人生真意。无我之境,物我两忘,新奇言论,蕴含哲理,耐人寻味。
另外,陶渊明的诗歌也不全是平淡风格,也有金刚怒目。如《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03 陶渊明的文与赋
陶渊明作文不多,但自然真挚,不事骈偶雕琢。《五柳先生传》是自娱之文,又写自我写照,“时人谓之实录”。《与子俨等书》披露心迹,写自己“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萌,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
既饮绝醉,不拘小节,自然自由,等。
当然,他最有名气的恐怕还是《桃花源记》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这篇文章平易朴素,如同陶渊明的一贯风格。文中主要用白描手法,描写了桃花源中的优美环境和淳朴民风。情节曲折新奇,实为小说,但也反映了陶渊明的理想。这种理想近于道家的小国寡民理想。
陶渊明的赋有《归去来兮辞》,用传统的归田题材,写自己辞官归田的感受。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感士不遇赋》,这是学习汉代的士不遇赋。
昔董仲舒作《士不遇赋》,司马子长又为之。余尝以三馀之日,讲习之暇,读其文,慨然惆怅。夫履信思顺,生人之善行;抱朴守静,君子之笃素。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
怀正志道之士,或潜玉于当年;洁己清操之人,或没世以徒勤。故夷皓有安归之叹,三闾发已矣之哀。悲夫!寓形百年,而瞬息已尽;立行之难,而一城莫赏。此古人所以染翰慷慨,屡伸而不能已者也。夫导达意气,其惟文乎?抚卷踌躇,遂感而赋之。
……
又有《闲情赋》,这是学习张衡的《定情赋》、蔡邕的《静情赋》等作品,表达对一绝女子的爱恋。
初,张衡作《定情赋》,蔡邕作《静情赋》,检逸辞而宗澹泊,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缀文之士,奕代继作;因并触类,广其辞义。余园闾多暇,复染翰为之;虽文妙不足,庶不谬作者之意乎。
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褰朱帏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送纤指之余好,攮皓袖之缤纷。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曲调将半,景落西轩。悲商叩林,白云依山。仰睇天路,俯促鸣弦。神仪妩媚,举止详妍。
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为愆;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
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考所愿而必违,徒契契以苦心。拥劳情而罔诉,步容与于南林。栖木兰之遗露,翳青松之余阴。傥行行之有觌,交欣惧于中襟;竟寂寞而无见,独悁想以空寻。敛轻裾以复路,瞻夕阳而流叹。步徙倚以忘趣,色凄惨而矜颜。叶燮燮以去条,气凄凄而就寒,日负影以偕没,月媚景于云端。鸟凄声以孤归,兽索偶而不还。
悼当年之晚暮,恨兹岁之欲殚。思宵梦以从之,神飘飘而不安;若凭舟之失棹,譬缘崖而无攀。于时毕昴盈轩,北风凄凄,炯炯不寐,众念徘徊。起摄带以侍晨,繁霜粲于素阶。鸡敛翅而未鸣,笛流远以清哀;始妙密以闲和,终寥亮而藏摧。意夫人之在兹,托行云以送怀;行云逝而无语,时奄冉而就过。徒勤思而自悲,终阻山而滞河。迎清风以怯累,寄弱志于归波。尤《蔓草》之为会,诵《召南》之余歌。坦万虑以存诚,憩遥情于八遐。
萧统因而批评他“白璧微瑕,唯在闲情一赋”,作为男人来讲,想想女人也是正常的,这实为苛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