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年少无知的时候,自以为想到了相当牛逼的理论:
所有人的思想和认知,都是由他的经历所导致的,所以当自己比别人更积极,不要自大,以为自己有多牛逼,积极的心态是自己的经历所导致的;当别人很牛逼,不要羡慕,那是他所处的状态和经历造就的。
这种想法,表面上似乎没什么大问题,有助于自己有积极的心态,却是阻碍自己的进步啊,别人的经历和自己的经历之间的差别可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自以为看透了世间,反而被自己给欺骗。
比如以前看文章我会喜欢金句,而且会热衷于把它记下来。
后来发现,这是傻逼的行为啊。金句之所以是金句,不是那句话有多好,话是从经历中提炼出来的。同样的经历,有人通过操作系统处理,得出结论:要勤奋要努力,以现在人的努力程度达不到拼天赋的程度;还有人通过操作系统处理,得出结论: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天赋,天赋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的。
不同的操作系统,得出不同的结论。然而结论真的有这么重要吗?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对书的理解建立在自己操作系统的处理上,当然面对同样的事情,通过不同的操作系统处理,感悟也是不一样的。
记金句,不就类似于抄袭别人的感悟吗?不经思考,囫囵吞枣,还自以为捡到了宝。
如果热衷于记结论,结果往往是看一篇记一个,看两篇记两个,然而并没有什么用,你没有感同身受,甚至你没有自己思考,哪个是更符合自己的思考,自己所处的环境,哪句话看起来更华丽。
少年,本末倒置了啊。
如果自己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可以感同身受自己当时是怎么想的,那么看一次类似的文章,你就对自己的认知系统进行了重新认识;多看类似的一篇,认知系统就开始升级。只看,不想,只会让大脑的内存越来越乱,像排布在桌面上杂乱无章的文档。
如果不曾经历过,可以深层次感受作者的心理,他的底层价值观是什么,他是如何想的,做出这个结论是建立在什么认知上,此认知和自己的认知有什么不一样?如果作者的认知更高级,我应该在哪个方面下手,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
看不见的“经历”,也需要我们去感知。
为过程赋予生命的意义。